(原副标题:chan版「twitter」的今生今生,它是新浪网、hasbro?却是博客和贴文? | 商品观察)
闫浩
大部份积蓄了一定使用者数数量但变不了现的网络平台都在走向PGC,把头部达人变成和网络平台科栅的盟国,而剩下的人作为使用者只需贡献下载和参予的价值,网络平台踏踏实实挣新闻媒体方法论下广告的钱才是科学合理之道
1、
十多年以后,chan终于提心吊胆出了自己的twitter——chan「设想」。
在旧版chanApp底部版块中,单独的「设想」出口处芬瑟岛再次出现,其核心理念特色就是整个组件的主题基本上都是使用者发布的短文本,主要包括文字、图片、短音频以及文章镜像;而在这些文本的下方,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历史渊源于Twitter的转贴按键。
这个将chan上传统的资金流过滤在外,居伊隆县使用者关注体系来怂恿文本生产、散播的组件可谓chan十多年以来最重大的技术革新之一。
很多人晓得chan源于国外同类型概要商品Quora,却不晓得chan团队在初创对twitter有多么推崇备至,翻阅chanCEO张勇在2011年的回答,你会随便辨认出这样的语句,「一条重要信息要该台到全世界,最好的渠道就是Twitter」,而早期chan商品UI设计、散播方向的规划,也都有着twitter的伤痕。
当然,我说chan「设想」是chan版的twitter,更核心理念的原因在于,chan「设想」在转贴环节继承了twitter简约的双层平行结构,无论经过无数次转贴,单厢保持完整的重要信息呈现,不会再次出现像博客那种相互配合的转贴文章生态——这两点也在国内另一个公开SNS网络商品新浪网该台上予以继承。
一旦我们忽视了chan「设想」的转贴功能,你又会辨认出,它或多或少有一些QQ贴文的另一面,在交互参予上,「设想」的文章雅雷提醒机制和贴文有类似之处之妙;而用社交推荐来递送文本的方法论,在大部份文本商品主要包括chan自己都在力推行个人化递送的当下,也和贴文一样可贵。
2、
光讲chan「设想」对twitter和QQ贴文的先进经验,道如一它的今生今生,这个商品如果算确凿的商品起源,应该是chan在2015年下半年面世的评注新报。
评注新报的创建者是2013年5月面世的chan新报,此款精选chan优质文本的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在移动互联网富诚纯的时代获取了两年1500万的发电能力,为chan崛起导流无数,但他的进阶版本评注新报并没有这么好运。
评注新报由chan联合创始人黄继新一手操办,打出的口号叫「人人都是主编」,核心理念就是用人工推荐的方式分享来自互联网世界的文章,编辑扩大到每一个使用者,主题可以无限设置 ,文本也毫不局限。彼时头条方兴未艾,让其后续崛起爆发的头条号自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刚刚露出一点苗头,文本递送究竟是要靠个人化推荐却是交给人工推荐尚未如今天这般明确,评注新报带着从chan获取的使用者关系链优势,加入了验证谁优谁劣的战场。
评注新报
结果非常明确,完全依赖使用者的模式让评注新报成为一个大杂烩,莫名其妙的转推机制,以及混乱无章的弃更现象更让评注新报一进入2016年就基本进入偃旗息鼓的状态,后续chan坐看头条直升云烟。
值得一提的是,和评注新报几乎同期创立,理念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的另一款文本递送商品——即刻,在熬过寒冬后,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渐渐成为一个小有人气的资讯递送网络平台,其方法论比评注新报要更简单些,使用者或着编辑提供主题,机器加人工来获取并递送文本——好吧,它依然是一个复杂的商品。
即刻
也许是即刻的局部性成功刺激了chan,在2016年下半年,评注新报的部分商品方法论被集合到chan主App,也就是所谓的分享功能,站内外优质文本可以摘录分享的的形式在站内流传,而分享功能就是今日chan版twitter的创建者。
chan此前的分享功能
把评注新报的分享放到chan主端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做法,既然一个组件的量导不到另一个组件上去,那么就把这两个组件结合起来一起做,这有点像新浪网当年在移动端推行各个独立App失势后重新回归新浪网主App的方法论,经历2013-2015年爆发期的chan也由此辨认出了自己最大的短板——chan的主要流量来自于外部的搜索,而这部分流量很难被站方引流到自己想要主推的商品上。
再说明白点,那些经过SEO优化后从百度、从Google点进chan的读者,为chan贡献了源源不绝的流量,但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很难沉淀为chan忠实粉丝,就像那些刷进新浪网只为看个电影评分的人一样,大部分人看一眼就走了,这都可以理解为chan流量的浪费。
chan当前对外公布的日活数字是2200万,这个数字基本和Alexa的数据基本吻合,chan主站的日均UV在1740万左右。
而在移动端,chanApp在两个第三方监测网络平台的月活数据都不到上述日活的一半,易观的数据在1258万,Questmobile则是1150万,具体来看日活的话,易观的数据在337万。
后文我会继续探讨chan移动端DAU/MAU这个数据的深层问题,这里你只需要明白,根据上述数字计算得出的结果是:chan在移动端每天产生的流量数据可能只有他当天大部份流量的15%。
回到从评注新报中衍生出来的分享功能上,这个初衷旨在二度递送站内外的丰富文本的商品,在实际使用中被不少人用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用chan世界的语言叫「与世界分享你要挂的人」,分享一篇文章或者截取某个chan回答的一段话,就可以轻松实现嘲讽。
在叠加上雅雷散播机制之后,这些带动情绪的文本往往更能得到广泛的散播,这对素来以认真、深刻调性闻名的chan是一种伤害;终于,chan站方忍不住了,分享功能被撤下,chan「设想」这个单独的组件应运而生。
chan站方这样解释原先分享功能被滥用的情况:「在某些场景中催生了不太合适的文本」。
3、
讲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chan做「设想」组件的内线方法论,但怂恿chan做自己twitter的原因更多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变化。
如果你是一个互联网商品观光客,那么你一定会注意到2016年以来大部份商品都在文本化的趋势,继续留意你还会辨认出,这些做文本的商品也纷纷加码问答。
淘宝、京东做购物概要,每次你买了一个东西不久,系统单厢弹送给你新买家的问题咨询通知;垂直的文本网络平台在做概要,像足球社区懂球帝的概要质量已经有夺走chan在足球领域知名度的趋势;最典型的却是资讯平台,今日头条做了悟空概要,腾讯新闻嵌入自己的企鹅概要,百度的Feed流战略也刚要发力概要——注意,我还没有说去年分答开启的一波结合付费概要潮流。
懂球帝、淘宝、今日头条各自的概要组件或商品
有人会认为,别的网络平台这种盲目加码概要的做法和chan这种积淀6年之久的概要社区完全不可比较,但事实往往是劣币驱逐良币,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chan发展壮大的这些年间,整个中国的商业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新闻媒体兴起、网红热、直播打赏、各种营销的侵袭都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意识到流量真正的价值,这个时候再去让使用者自我驱动生产优质文本,其难度和chan早期封闭测试的情况完全不同。
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今日头条的悟空概要在上半年末以三年合同签约的形式签走了chan近200多个大V,这些人回答问题就可以领工资,每个问题直接和钱挂钩,一个问题值100、300、500人民币不等,每个档位的人价格不一样,这种补贴不止在头条一家,中国大部份的自新闻媒体网络平台,都需要或多或少给文本生产者以广告分成或者直接的补贴。
在这种环境下,哪里会有早期那会儿大家耐心细致回答问题的氛围呢?新人没有经历使用者自驱文本时代的熏陶,老人也渐渐失去了免费生产优质文本的动力和耐心。
却是用数据说话,以下是第三方监测机构易观千帆监测的几大文本社区网络平台的日活月活数据,这里主要比较DAU/MAU这个考量网络平台粘性的数据指标。
月活数据,来自易观千帆
日活数据,来自易观千帆
最后算下来,这个几个网络平台移动端DAU/MAU的数据,由高到低依次是内涵段子0.42,懂球帝0.34,最右0.29 ,chan0.26,新浪网0.17,虽然前三个商品生来就在移动端,数据表现天然要好一些,但是chan以及新浪网在这几个风投正劲的文本社区中确实要落后不少。
当然,反过来看,这也意味着网络平台粘性做好之后,却是有一段空间可以冲。
好在,chan在概要领域的耕耘孵化了一批大V,而这些网络平台原生的大V有很多人严重依赖于chan,要留下他们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充其量就两个俗套的做法,一个是让大V直接挣到钱,一个是让大V得到名——也许会间接再换成钱。
让大V挣到钱是知乎去年大规模推动chanlive等知识付费商品的一个内在方法论,事实证明开头还不错,但要持续下去仍然艰难,chan站方的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chan已经举行了超过3700场不同主题的Live ,有超过310万人次参予,相对chan这个体量来说,数据却是差强人意。
现在让大V能得到名,或者至少让他经营好存量更为刚需,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目前你看到的chan「设想」——碎片化的文本,尤其是叠加了音频、图片的短文本过去两年已经被博客验证为最靠谱的提高粘性的方式。
符合chan深度文本的概要和专栏有了,结构化chan live有了,现在,该来点碎片化的文本降低一下大 V们经营文本的门槛了。
4、
前面讲了chan做想法的今生今生,以及大的内外方法论,这个部分回到「设想」这个组件本身,它到底有何利弊,又到底能不能让chan实现飞跃?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chan为什么能够发展壮大,是早期营造的社区氛围?却是强大的 SEO让百度搜出来的文本比在chan的搜索引擎还贴切?
这些都是众口铄金的东西了,回归本源,chan最厉害之处在于问题组织方式天然的商品优越性。
人们通过一个个问题点进来,然后获得全方位、系统化的集锦文本,这相比单纯的一篇篇文章的递送形式要高明太多,当新闻媒体产生的文本以无序的「散兵游勇」状态递送时,chan的文本都有一个核心理念出口处——即问题引人关注,尽管它日渐背负水化或者「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的骂名,但这些都反过来证明概要的散播效果有多么棒。
这带来的问题是,chan一旦脱离概要这个舒适区,做了别的商品对比之下就会稍显难堪,比如同样的文本发在chan专栏或者对应问题下,下载量往往天上地下;比如chan live 的参予程度相比chan的使用者基数也很低,这归根结底却是个流量递送的问题。
上文我们估算过,chan移动端 App 的 DAU 大概占chan整体 DAU 的15%——姑且说这个数字是20%吧 ;chan「设想」的困局在于,它要把这个 20% 的盘子做大到 25%、30%,而不是抢原本的 20% 这个小空间。
分开来拆解:
把20%的盘子做大到25%、30%是有可能的
一方面,chan设想最可能的一个启动场景在于,使用者看到不错答案之后,会顺手看看他发了什么博客,而博客这种短文本相比生硬的长文章也更容易建立很好的连接,顺手就沉淀成粉丝关系了,以前这个方向最后归于chan答主绑定的微博镜像,现在,最后的方向是chan自己的博客或twitter——设想,场景无缝切换。
另一方面,单独为设想圈出一个组件后整个文本提纯的效果很明显,博客、twitter、贴文的使用习惯早已深入人心,完全不需要对此进行太多的操作上的引导,使用者自己就可以玩得很嗨,并逐渐会探索出不同的玩法。
抢了原本的 20% 这个小空间的可能也存在
chan设想其实冲击了chan以前的文本方法论,尽管把正常问题的动态和设想组件分开了,但是这件事情说到底依然是统一的,如果说chan当年引进的专栏文章还可以说在形式上保留了深度,那么短文本,尤其是音频图片这些日常化的东西离深邃还差点意思,优质文本的区格感渐渐去魅,万一偷鸡不成蚀把米,那就是断了网络平台的发展根基。
另外一个盘子变小的立论点在于,chan由分享切换设想后,原先的流量方法论发生了大的改变。
新增加的设计,把原先代表资金流动节点的雅雷改为更具感谢意味的鼓掌,这个设计应该师承 Medium ,Medium 的鼓掌用来表达对使用者文章的支持,一个人最多可以鼓掌 50下,但对文本的散播基本没有多大用处。
chan设想的鼓掌类似于Medium的鼓励设计
相比更符合chan使用者习惯的雅雷就意味着散播,chan设想阻断了雅雷这个重要信息散播的出口处,换成了一个可能并不符合中国国情的twitter式转贴机制,这可能导致的情况是,在原先chan环境下可以散播给一万个人看的文本,现在可能只有一千个人能看到。
chan设想当前的流量递送困局还在于,它依然恪守着时间线的尺度,尚没有使用早已普及的个人化递送的方法论,这带来的问题就是使用者一秒刷完文本,一秒就走,停留不住——这也是为什么说它更像QQ贴文的原因。但是,QQ始终是QQ,chan设想未来的方向,一定是刷不完的文本。
5、
上文中,我一直在提“网络平台需要和大 V 建立松散联盟”这个方法论,这并不是指普通使用者毫无价值。
且来听这个两个案例:博客用自己的几万个金字塔顶尖的头部达人支撑起了200亿美金的帝国,剩下的使用者是消费者;陌陌把自己的网红变成了女主播,剩下的使用者是看客和打游戏的玩家。
大部份积蓄了一定使用者数数量但变不了现的网络平台都在走向 PGC,把头部达人变成和网络平台科栅的盟国,而剩下的人作为使用者只需贡献下载和参予的价值,网络平台踏踏实实挣新闻媒体方法论下广告的钱才是科学合理之道,没有必要强求让每个人贡献UGC的文本。
chan最大的优势它有自己原生的一批大 V ,而且有与之相对应的是高达8400万的注册使用者,但它的 App 日活是新浪网的六倍,这些东西足以支撑起一个类博客的中型流量经济了。
chan一万粉丝以上的大V有超过4000人
如果说概要环境下的chan还需要普通使用者贡献长尾的文本的话,在chan设想在这个环境下,能让使用者留存下来的原因绝对不是他们制作或者散播文本,仅仅围观头部大 V 的文本就足以让日活、留存什么提升一个等级了。
chan最近的介绍语有一句是这样描述的,「chan,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SNS网络平台」,但是具体到设想这个环节上,说的难听点,这不是SNS,这是PGC的狂欢,头部作者来生产文本,剩下的人来看就好了,要想SNS在大 V 的文章下面SNS吧。
上图是最新财报季各个文本、SNS网络平台的ARPU值比较,不晓得chan现在能排在哪里,反正得到的估值已经超过chan了。
现在的chan,一方面要在严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流量优势,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起那传说中几个亿的营收压力,更得创造新的营收公式来不断增添自己的想象空间。
chan设想就是这样一个既能保持chan流量优势,又能开拓新营收公式的抓手,它的商业模式足够简单,卖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