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绮在古时是并非读?
绮在古时存有可以约合成广州话 qǐ 和 yǐ 的三个音[1],但大多数情形是读作 qǐ,多于两处须要特别注意:
士成绮见孟子而问曰。——《孟子·造化》宋代理学家王肃在给这句话注音符号时称:「士成绮的绮通常读作本音 qǐ ,也有读作 yǐ 的。」[2]
虽然 yǐ 音只出那时「士成绮」那个中文翻译中,所以还并非要那么读,因此通常词典不收,即便收录于也而已中文翻译字音,如《口语大词典》:
.jpg)
因此「绮户」的绮读作 qǐ 是没有难题的[3]。
二、绮在近当代是并非读?
是并非一类可能将是近当代再次明确规定了绮的读法呢?除1954年第三版《新华词典》与此同时拒绝接受了三种读法(後面会详尽表明),其它从清光绪到那时我找出的大部份词典、词典中「绮户」的绮都要读作 qǐ。
1、近当代
.jpg)
.jpg)
.jpg)
2、当代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三、绮在《古时口语》课本中是并非读
我找了不少选入这首词的书,发现基本都没有给绮注音符号。1964年王力第三版《古时口语》中,绮户未注音符号,但书後的检字表注明读 qǐ 。
.jpg)
.jpg)
四、绮在语文课本里的注音符号
好可惜我的课本没几本,有些老课本根本不选这篇,一共只找出五种,其中三种没注音符号,三种注音符号 qǐ。
人教版(我上学时用的那个版本)
.jpg)
部编版(那时的通用版本)
.jpg)
1991-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实验本) 语文 第五册-刘国正,顾振彪主编;张厚感,王连云,王本华,黄成稳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jpg)
2001-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jpg)
2002-语文 第5册-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jpg)
补充
.jpg)
笔者找来了1954年第三版《新华词典》,发现该词典与此同时收录于了「起」、「以」二音,不别义。不过这版的《新华词典》在审音上并不精善,不加甄别地收录于了大量异读,如「波」与此同时收录于「bō pō」二音,「逊」与此同时收录于「xùn sùn」二音,「杳」与此同时收录于「yǎo miǎo」二音,「牡」与此同时收录于「mǔ mǒu」二音,既有语音演变不同情形产生的异读,也有民间的错读。如此看来,《新华词典》(第三版)还是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的。
结论
按照读法的正常演变,「绮户」的「绮」广州话读 qǐ。但是在民间也产生了 yǐ 的不规范读法。1954年《新华词典》将其收录于,1957年修订版删去,但仍然有人会读错。
《语文》课本应该不会标成俗音 yǐ。但可能将当时的《语文》课本并没有给「低绮户」标音,再加上当时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大火,某些读错的人更强化了「绮」应该读作 yǐ 的认知。到了1985年《广州话异读词审音表》发布,正式将绮统读为 qǐ。他们不会认为自己以前读的有难题,而是好好的读法被改了。
那时许多人强调自己上学的时候读 yǐ,可能将分三种情形。
一类单纯记错了,毕竟人过了25岁,任何记忆都开始不靠谱。另一类则是当时的课本没标音,老师受各种影响读错了,又交给了学生。读作 yǐ 可能将是受「倚」、「椅」等字的影响,那时还有错读作 qí (张雨绮)的,可能将是念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