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编者按:身份认证业务流程是业务使用者外流相当严重的各个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负面影响了使用者转换率。第三集该文中,译者回收了360欠条的身份认证业务流程,钟爱的爸爸妈妈何不来看看。
身份认证业务流程一直是银行业务使用者外流相当严重的各个环节,以致去年统计数据数据管理法与个行路陆续破冰,保证高转换率的同时还要著重对使用者的信息个人隐私安全可靠保护。
我们急于对市售非主流的消费金融应用领域APP逐个回收,分析在身份认证业务流程中的每一技术细节,从而形成两套提高转换率的认识论,今天回收的商品是360欠条。
一、统计数据数据整体表现
先看统计数据数据,360欠条在近三个月的苹果公司APP store的月均用户数为:17791。
Android平台整体月均用户数为:169949,其中VIVO应用应用领域消费市场最多,宏碁平台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统计数据。
作为网贷应用领域第三八一队的360欠条,在月均用户数统计数据数据的整体表现上也是非常出众,几乎与每星期宅急送、腾讯贴吧、新浪网等第二八一队网络商品比肩。
用户数直接事关最终成功银行贷款使用者的数量,从而负面影响销售收入,也能从前部化学反应出企业在网络流量侧的资金投入生产成本。
二、业务流程回收
1. 注册登记登入使用者浏览完成后,步入注册登记登入业务流程。
关上APP首先能看到一个个人隐私经济政策的快捷方式,APP开卖应用应用领域消费市场,必须要对第三次关上的使用者在展现主页前展现个人隐私经济政策快捷方式,不然就无法开卖,即使这个快捷方式会妨碍使用者步入先期业务流程。
科亮中,容许了游人登入的方式,来劝服那些不该第三时间注册登记的使用者,在按键色调上做了淡化的色调处理。
科亮海报就相对简单粗暴,突出自己给普通使用者授信的最高额度,吸引使用者注册登记登入,即使这个快捷方式会妨碍使用者步入先期业务流程。
在登入方式上,除了传统的验证码登入之外,对于在APP中绑定过手机号的老使用者,额外提供了一键登入的方式。
对于可能存在的换手机使用者还贴心的提供了换绑的入口,便于老使用者持续借还款。
使用者成功登入的那一刻,其实360欠条已经根据手机号做了初步的信用评估。
信用良好的账号会步入360自己的使用者池,主页呈现下图左侧的页面,不然会以贷超(如右图)的方式给其他平台引流。
这里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左侧360自己的使用者池,明显整个主页都是围绕引导使用者银行贷款为主。
而右侧除了banner之外,其余部分皆为其他的变现方式,相当于整个页面被切割成了不同的广告位,引流至不同的平台。
2. 业务业务流程中的身份认证接下来,就要步入到银行贷款的主业务流程了。
对于消费银行业务,因为反洗钱法规定必须对使用者进行实名身份核验,并留存身份证正反面照片。
有意思的是,360欠条在这里提供了4种认证方式供使用者选择,最大程度劝服使用者让他们留下自己的身份信息步入到下一各个环节。
点击上传按键后,会出现弹框提供三种认证方式拍照、相册上传、3秒NFC读取供使用者选择。
在NFC方式标推荐的原因,推测是由于体验方面确实非常出众,我们反复测试了几十次,几乎一两秒左右就能成功。
携带身份证的场景下毫无疑问是最优解,因为只需要贴一次卡即可读取正反面。
其他方式不论拍照还是上传照片,都需要分别进行正反面两次操作。
考虑随后的OCR业务流程还会有一定的文字识别错误几率,而NFC从技术原理上能够完全准确的读取身份证芯片中存储的原始信息,毫无疑问是一种非常领先的认证方式。
在拍照的OCR识别失败时,会引导使用者跳转至其他认证方式。
在之前的该文中提到我们曾简单调研过239款APP,发现并不是所有商品都提供了相册上传方式。
从风控角度考虑,相册上传虽然提高了使用者在无证场景下实名认证的便捷性,但欺诈生产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需要要结合各家的风控策略,自行决策是否采用。
第四种方式,是一种相对简单的二要素核验,藏在上传照片入口的下方。
银行业务需要留存使用者的身份照片,因此推测,这个并不明显的入口,针对的是那些没拿身份证,相册里也没存照片的使用者,让他们先通过二要素方式走授信业务流程。
等到动账前,在快捷方式对使用者进行一次强验证。退出上传页面时,在快捷方式里也有一个弱提示。
在认证侧尽可能多的留住使用者,剩下的事情就全部交给风控。
这种做法有利有弊,还是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去选择。
3. 个人资料及账号设置最后再来看下账号设置页面,权限管理中能够一目了然的开关所有的权限。
关于账号安全可靠这里同样有个技术细节,那就是容许使用者撤回个人隐私经济政策同意。
以上两点,明显都是因为个行路做出的相关改动。
作为系列该文的开篇,我们回收了360欠条,在商品技术细节上确实看到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未来我们也会把这个系列延续下去,欢迎大家多提建议。
本文由 @子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商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