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级
说英雄谁是英雄:中上品。篇幅很长,大体上是白承忠、白愁飞先是同苏梦枕合力对付六分半堂的雷损,杀掉雷损后,白愁飞又暗算苏梦枕,同白承忠反目成仇,白承忠又杀掉白愁飞,统领金风细雨楼后,又要面对方孔布龙、米有桥等人的挑战,最后还要恶战师叔元十四限。诸葛先生的几个徒弟也回锅,二师兄残神居士被四师弟元十四限掳走,元十四限又被白承忠掳走。总的来说人物形象很多、故事情节很乱、废话不少。尤其是唱词唱词畅谈译者对官场权术的高见,问题是译者大概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天分,仅仅是译者故弄玄虚的幻想而已,对比之下,教父里头对帮派家族处世法则的把握十分精准。故事情节一言难尽,如果放弃对故事情节的要求,安心欣赏里头的打斗可能将是更好的选择,故事情节可能将真的是不合逻辑。
黄易的武侠片经典作品旧作,可能将让品雅版叹为观止,这种写实本体论黄易已经做到极致了,品雅版再怎么努力无非跟老爷子并驾齐驱。这就逼着后人力争上游力争上游,如果说黄易是在武戏上推陈出新,那么黄易则是在武戏上大展拳脚。
黄易武侠片小说的写实,晚期的经典作品中规中矩,到后面越来越失控,想要超现实地进行,但是又缺乏统摄力,导致故事情节情节杂乱。电影版、布衣封灵岛、红衣方振眉乃至于港龙飞龙系列产品的故事情节,能说是没有故事情节。这里的故事情节就像一些好莱坞特效大片(例如星战),或者是动作游戏的故事情节那般,纯粹是为武戏提供下背景介绍的。故事情节这类情节单纯,没啥内涵深意,人物形象动机单纯的不能再单纯,基本上能概括为两类:善恶之争、王夫之之辨。或者是上场就罪过做尽的人或者是组织,主人公闪亮登场殷继南;或者是上场就自带民族矛盾的金太子之流,当然了干的也不是什么善行义举,主人公胖揍他们还多了一层顾全大局的光辉。但是后期一些经典作品,译者超现实地有些发狂了,故事情节异常杂乱,几乎成了译者随笔抒情的工具,不像晚期经典作品的故事情节那般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为BOSS战做铺垫。
1.2长短篇的特点
某种程度而言黄易短篇小说的写实近似于连载美漫,以人物形象(主人公)为中心进行世界观。譬如电影版,Veyre下来无情李云龙铁手无情四个主人公,然后给他们配备阿福,挑选对手,预设下时代背景,然后构思无数个故事情节让他们大打出手。其中红衣方振眉系列产品,有著明显的模仿陆小凤系列产品的伤痕,一个风度翩翩的主人公,还都擅长绝学、恪守绝不杀人的底线,面临着无数个看上去不可能将完成的任务,还有两个朋友/阿福,当然了我是谁、沈太公的形象有些过于矫作。电影版会京师克列文有著先进经验黄易创意的伤痕,凶手篇结尾的惨案类似《白玉老虎》结尾,排钱篇四人调查山庄的戏码似是先进经验《武林外史》。这样的写实模式好处是预设好人物形象之后,故事情节不是像黄易经典作品那般是线性进行的,更像能向四周辐射的,有位骷髅画的案件无情回锅,有位漂寒的故事情节李云龙出手,理论上来说故事情节能无限重复,因为这类就是无头无尾的。
港龙飞龙、说英雄谁是英雄是黄易少有的长篇经典作品,前者的故事情节相对传统,是主人公萧秋水不断升级打怪(权力帮)的过程,其中一些情节的构思方面似乎是先进经验黄易风格,描述人性中穷凶极恶的一面,换言之,在爽文当中,有意添加一下引起读者不适的内容,但是跟黄易不一样的是整体风格缺乏那种市井气质,因此显得更为刻意。除此之外,在故事情节中会有很多的反间戏码,但是跟黄易那种能够推剧情不断反转的戏码不同,这里的反间往往是人物形象身份的变换:对不起,我是卧底!至于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产品,则成了几大势力组织之间的明争暗斗,理论上上场人物形象的级别更高,上升到电影版的师执辈,但是缺乏明晰的故事情节脉络,译者有意添加了一些斗智的戏码,但是比之黄易设置剧情反转的功力相去甚远。其实在阅读过程中能放弃对故事情节的要求,专心欣赏其打斗戏码,类似当成星战这样的电影来看。
都说黄易的小说虎头蛇尾,其实黄易的一些经典作品也并未做到善始善终,晚期方振眉经典作品《龙虎风云》中埋下千手王的伏笔到最后也没回收;《港龙飞龙》中抗金将领有时候是狄青,有时候是别人。再者嫁接历史这一块,黄易几乎做到以假乱真,黄易这里往往只是借用几个人名,甚至将历史人物形象武侠片化,比如蔡京在说英雄谁是英雄里头成了内家高手,试图将历史事件当中的一些冲突转化为武林冲突,用武侠片思维去解读历史(不知道是否个例,本人小时候阅读武侠片经典作品到时候也曾经这样想过)。
2人物形象
2.1游侠儿主人公
黄易武侠片经典作品当中的人物形象,跟故事情节一样乏善可陈,笔下的人物形象一上场几乎就是完全体,无论是武功抑或是性格都没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尤其是电影版上场就已经点满技能树。抛开世界观预设、人物形象外观等方面的不同,方振眉跟李布衣有多大区别?萧秋水跟白承忠又有多大区别?人物形象跟剧情之间缺乏互动,也就是说不会根据不同的性格匹配剧情预设,毕竟故事情节这类也很单纯。译者赋予他们的性格特征,更像为了区分不同的人。
方振眉、萧秋水、李布衣、赖药儿、沈虎禅等人物形象,都类似游侠,并非传统经典作品当中师承名门正派以行侠仗义为己任的大侠。他们的出身各异甚至模糊掉具体的出身来历(类似陆小凤),但是做的都是侠义道的事情。至于电影版办案乃是公干,这个无所谓侠义与否,只不过身份具有二重性(公门中人、武林中人),有时候夹在中间需要做出一些维护江湖义气的选择,电影版终究是武侠片小说而非公案小说。
总的来说,黄易武侠片小说当中的主人公更多的是承载写实功能的工具人。主人公自身往往没有面临激烈的价值冲突或者说情感冲突,甚至没有九曲回肠的感情戏,甚至能认为黄易的感情戏比武戏更薄弱。这里并不是指责或者抨击,绝大多数推理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这样的功能。给人物形象贴上标签(捏人)之后,开始后面的探险历程,而后者才是重点。有一些人物形象不知道是否学习先进经验黄易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反派当中的配角,有意写的很坏,比如说英雄谁是影响当中的任劳。至于反派,晚期经典作品当中的反派几乎跟游戏当中的关底BOSS一样,贴上个标签然后作恶,好让主人公有屠龙的机会。这样单纯的预设,在《港龙飞龙》当中的李沉舟那里稍稍有些改观。
2.2不上场的主人公
同这些台面上的人相比而言,那个不上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能将是更成功的,那就是诸葛先生。诸葛先生在很多经典作品当中并不正面上场,更像一个正义的符号或者是最后的防线,武林之贤,皇上之友,文林之仙,侠道之师,看译者的评语也足见一斑。诸葛神侯的名讳似乎也隐喻诸葛武侯,而诸葛亮的代表意味相信不用多言。诸葛先生身居高位智勇双全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灯塔,让武林中人无论遇到什么变故,哪怕在最黑暗的时刻,提及诸葛先生的时候就觉得尚有一丝希望,这才是最难得的。这在电影版系列产品的经典作品中表现的较为明显,很多时候故事情节最后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诸葛先生就该上场了。后面《说英雄谁是英雄》中补了诸葛先生(诸葛小花)的身世来历,反而拉低了电影版当中辛辛苦苦塑造起来的逼格。
3战斗系统
黄易的武侠片经典作品观感类似动作电影,打斗戏码众多,并且毫不吝啬用大篇幅的笔墨渲染BOSS战,不像黄易中后期的武戏那般言简意赅,也不像黄易那种一招一式节奏舒缓。黄易的武戏动作迅疾(如同开了倍速播放),酣畅淋漓,并且不乏盘肠大战那般的惨烈(血腥),这在黄易、黄易经典作品中并不多见,在后者那里赢就是赢、输就是输,张无忌不需要拼掉一条胳膊对付玄冥二老,郭靖也不需要跟欧阳锋鏖战到筋断骨折。总的来说,黄易武侠片经典作品中的打斗类似电影《新龙门客栈》,并不力求将一招一式都介绍清楚,而是试图通过特定角度进行描述,营造出富于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同时擅长描述那种多对一的BOSS战,拼掉几个棋子之后带着一点侥幸杀掉BOSS。
后面的经典作品当中,黄易至少做了两个方向的努力。其一是将打斗同其它的素材相结合,典型代表就是《天威》中李布衣临阵对决时糅合相术分析,赖药儿为李布衣提供药装,将相术以及中医的内容糅合到战斗过程当中,这样一来增加了影响战斗结果的变量(不仅仅是武功高低)。其二是增加奇幻内容。这个体现在在方振眉系列产品的《小雪初晴》、《漂寒》、《说英雄谁是英雄》当中。不仅仅是有一些奇幻色彩的武功譬如蝶变大法,漂寒中九幽神君的徒弟手持一些货真价实的法宝(而非小公子那般的道具)。这样就进一步拓展武戏的范畴,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武侠片的边界而跟仙侠接壤,毕竟法术法宝传统上属于仙侠的范畴。这个努力比看上去要艰难的多,一方面是想得到,需要这样发散思维的创意;另一方面更难的在于保持整个战斗系统的平衡性,毕竟蜀山的法宝威力巨大,直接引入的话会导致战斗系统崩坏,随随便便一张符箓一件法宝就能横行天下。
简言之,黄易在武戏方面的努力至少有四个方面:
1类似镜头剪辑风格的凌厉打斗;
2多对一的惨烈BOSS战;
3糅合其他文化素材;
4有意识引入奇幻元素;
每一个方面都称得上是踵事增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译者都做到了极致,后来人如果想要学习酣畅淋漓武戏,这是黄易之外另一种成熟完整并且风格鲜明的战斗系统,也许没有黄易的武戏那么写意,但是阅读过程当中的冲击力更强。这样评价也许有些冠冕堂皇,但是之前可能将人们想象不到原来武侠片小说的武戏能这样描写。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黄易经典作品的行文中不乏一些古诗词的化用,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武功还是招数的描写,这样不同元素的行文风格比较匹配,不会显得某些方面过于出戏,像后期经典作品那般。
4总诀
一言以蔽之,黄易的武侠片小说故事情节下品,人物形象中品,打斗上品。中晚期的经典作品通过构思一个故事情节,为一系列产品的战斗场景提供理由,精彩之处既不在于动机情节单纯的故事情节也不在于标签化的人物形象,而在于酣畅淋漓同时风格多变的BOSS战。如果用电影来类比,黄易的武侠片小说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这样各方面都很均衡的大片,黄易的武侠片小说是《致命魔术》这样的悬疑剧情片,黄易的武侠片小说则是《疾速特攻》这样的动作电影。黄易在黄易的实写与黄易的虚写之外,开辟出了另一种战斗系统,既非黄易那般沿袭传统武学招式的基础上注入内功得到的见招拆招的战斗风格,也不是黄易那般侧重于描绘战斗中看不见的元素以造势的风格。黄易的打斗招数不够写实,并非将招数一帧一帧得介绍清楚,更像介绍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但是又不像黄易那般完全掠过,通过类似镜头剪辑的打斗来拼接成完整的战斗过程,并且战斗往往是分镜头的,一个镜头之后停顿片刻然后继续下一个镜头,尤其是在多对一的BOSS战中,一个镜头的不同角度交代的清清楚楚。
黄易探索完善了战斗系统,并且利用自己的天才、积累与创意,在这个战斗系统的框架下贡献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战斗,武戏写到极致,带来的审美享受其实并不逊色于武戏。如果译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控制在剧情方面的肆意挥洒,减少在剧情方面的投入,将精力集中到武戏的构思上,也许能够为读者贡献更多电影版会京师这样的精彩经典作品。说几句题外话,黄易的经典作品翻拍影视更少,可能将是因为故事情节不够完整,篇幅往往也较为有限,但是电影版其实能拍成电影电视,梳理好时间线之后一个案件拍成一个单元剧。当然了故事情节这类改编的难度可能将较低,相对于武戏改编。
如果说黄易可读性较高的经典作品在六大长篇,黄易的是中后期经典作品,那么黄易质量较高的经典作品反而在晚期,后期的经典作品译者过于肆意了。小说终究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故事情节这类就过于杂乱了,行文也过于杂乱,阅读的时候更像披沙(武戏)拣金(武戏)。
再一个需要注意的是黄易的武侠片世界观也抛弃了黄易那种传统的门派预设,其中电影版当中除了奸相VS忠臣的二元对立,四大世家则是东堡(撼天堡)西镇(伏犀镇)南寨(青天寨)北城(舞阳城),名为世家但是骨干不多,只有寥寥三五个高手。除此之外在不同经典作品当中世界观的预设往往也是全然不同,不像黄易经典作品那般有延续性,降低读者的接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