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个冷知识百万个冷知识

百万个冷知识
一起学习百万个冷知识

解读《浪潮之巅》8、社交网站之王——Facebook(浪潮之巅值得看吗)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本期文案6800字,音频约26分钟。

“求偶”引爆社交网站

在之前的节目中,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几家IT公司,我们说了杀伐四方的“罗马帝国”微软、几经沉浮的传奇苹果、互联网霸主“不作恶”的Google,今天我们来聊聊社交网站之王——Facebook。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平台,拥有26亿用户,这个数字是微信的3倍,覆盖了超过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从网站业务起家,用了6年时间就超越Google,成为访问量最大的网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尽管我们中国地区都没法使用它的服务,但依然不影响它成为当今全球用户量最大的手机应用。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也成为了新一代的青年商业偶像。在去年,扎克伯格超越“股神”巴菲特,是全球第三大富豪。到了今天,富豪榜上比尔·盖茨第二;巴菲特第四;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位居第九和第十,第一则是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扎克伯格依然排在第7的位置,而且要知道他今年也才35岁。

他198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就是个电脑迷。等到他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电脑高手,被认为是天才少年。当时美国在线和微软这两家大公司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说“你高中毕业就来我们这儿上班吧”。结果人家都看不上,2002年跑去哈佛大学读计算机和心理学。

在大学里,扎克伯格做了一个叫做脸谱调情的网站,干嘛的呢?就是把学校里那些长得好看的同学照片挂到网上,让大家投票评选校花。这个网站在哈佛一下火了。但很快就因为内容过于低俗还侵犯了人家同学的肖像权被强制下线,因为这个网站扎克伯格还差点被退学了。

但是通过这件事儿,可以反映出他开发产品的能力很强,并且很善于把握年轻人对异性的渴望,这些在之后的事业中被他发挥到了极致。

读到大二的时候,扎克伯格上线了自己的社交网站——Facebook。当时只给哈佛本校的学生使用,所以必须要有学校的邮箱才能注册。这样一来每个人在Facebook上的脸谱和生活中真实的个人就对应了起来,所有网上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真实,这是之前的社交网络从来没有做到这件事情,也是Facebook能够快速崛起的一个最重要基因。

紧接着,以哈佛为起点,开始辐射其它的大学校园,每到一个大学都引发了火爆的追捧。扎克伯格根据不同的大学和科系,把用户分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同一学校同学的姓名,年龄,电话这些真实资料。

只有大学生的邮箱域名能够注册,这就形成了一堵围墙,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而通过真实的信息开展社交,特别是寻找可靠的异性伙伴,这可是所有大学生最最实在的刚需。Facebook因为给大学生恋爱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因此在各个校园都大获成功。

很快,扎克伯格自己就忙不过来了,于是找了几个哈佛的小伙伴帮忙,其中有一个巴西富商的儿子沙弗利,他掏了1万5千美金买了服务器,并一起注册了公司。而且当时只有这个人看起来是知道怎么做生意的,所以他负责Facebook的业务发展,拿到了30%的股权。

当时扎克伯格的想法是按照现有的模式一所大学一所大学的发展,然后沙弗利去拉广告解决收入的问题。如果当时Facebook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的话,那今天我们就不会有机会说他们的故事了。

2008年移动互联网就要兴起,他们必须在此之前蜕变成一个拥有足够体量的社交平台,才能穿越这次时代的更迭。现在只有4年的时间,一旦走错了方向,就没有纠正重来的机会了。

这时,一个重要的人出现了,他是一个硅谷创业老兵,叫做肖恩·帕克。话说他和斯坦福的一位女生发生了一夜情之后,女生起床第一件事情是上Facebook,他看了这个社交网站所提供的服务,认定它前途无量,于是立马就跑去找到了扎克伯格,替他出谋划策。

他修正了扎克伯格他们小孩子的发展思路,他说:“你们必须马上占领美国和欧洲所有的大学,不要想着卖什么广告了,那点钱来的太慢了。走,跟我去硅谷,去找风险投资拿钱,你们需要把所有精力放在业务发展,而不是挣广告费这种小钱上。

扎克伯格听从了建议,2004年暑假他们去到了硅谷,帕克成为公司的总裁。来到硅谷一个月之后,硅谷大佬,PayPal的创始人彼得·蒂尔,也是畅销书《从0到1》的作者,成为了Facebook的第一个投资人。有大佬背书于是很多厉害的年轻人也加入其中,有钱有人,公司迅速充满了活力。

Facebook的“不宽容”

但是这个时候,那位合伙人沙弗利并没有来硅谷,而是在纽约拉广告。事实上这位会做生意的同学,在帕克这位真神出现之后,皇帝的新衣就被戳破了。他对商业的认知是一知半解。现在,他不仅不能给公司提供任何的帮助,甚至还在添乱,并且手握30%的股份,名义上还把持着Facebook的商业运作。这对公司极为不利,扎克伯格对自己当初没有经验而犯下的错误也是后悔不已。

于是,他决定下狠手让沙弗利出局,可办法确实有点“肮脏”。

扎克伯格先用一部分的股权让沙弗利放弃了Facebook知识产权的拥有权和投票权,在沙弗利看来,这家公司本来就没啥知识产权,而对于已经作价几百万的公司来说,股份才是最重要的。但其实这是个陷阱,通过这个办法收回了沙弗利的管理权。

紧接着就是掌握投票权的扎克伯格大量增发股票,他自己和创业团队以及帕克和蒂尔都维持了原有比例,而沙弗利的股比则被快速稀释。因为他不在硅谷,等他得到消息的时候都已经过了几个月了。愤怒的沙弗利给公司发了律师函,扎克伯格立即开除掉了沙弗利。最后这场争斗以法外和解告终。

当然了,这一些列的运作是蒂尔和帕克给出的主意,但是刚刚20出头的扎克伯格能用如此铁腕手段给自己所犯的错误止损,也显示出了他非凡的魄力。事后也证明,扎克伯格不仅有超越自己年龄的成熟,更是个杀伐决断的狠人。

没有了沙弗利的掣肘,Facebook发展的非常快。当第一批用户从大学毕业之后,Facebook就从一个校园项目转型为一家面向全社会的互联网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帕克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这件事情爆出之后,投资人公开表示要求帕克辞职,此后,扎克伯格完全掌控了公司的运营。

帕克作为硅谷老兵,能力和见识都是一流的,但是他性格过强,不肯居于人下,所以他和扎克伯格的权力之争是必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从投资人到公司上上下下都是一边倒的支持扎克伯格。也是因为有吸食大麻并且不断致力于大麻合法化的帕克,确实是一个争议过大的人。应该说,他把扎克伯格引向正轨之后,自己的使命就完成了。只是解决这件事情的手段让大家对扎克伯格有了很多负面的看法。

从这些事情来看,Facebook并非一家宽容的公司,而扎克伯格本人也是一个城府极深的少年老成之士。后来,Facebook进入中国的努力,在2018年7月25日宣告彻底失败,当天公司股价暴跌20%,创造了公司股价一天缩水最高的世界纪录。事发当天,Facebook的很多投资人就要求扎克伯格辞职。小扎自己应该不会想到,他在公司注入的不宽容的文化,最后可能会应验到自己的身上。

不仅对扎克伯格,对Facebook这家公司的争议也是持续不断,特别是它在2012年的上市行动和2018年出售个人隐私事件,人们从这些事情看到了Facebook对用户隐私的不重视,采用不光彩的竞争手段以及这家公司的贪婪。

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的公司,追求自身利益,牺牲投资人和用户的利益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样一来,Facebook在业界的口碑,是永远也赶不上英特尔和Google这样的公司的。

互联网上的“微软”

我们继续回到Facebook的发展历程,在2006年Facebook正式走出校园,开放了对所有互联网用户的注册。紧接着,完成了一次从单纯社交网站向互联网2.0平台的华丽转身。

什么是互联网2.0,我一会再说,我们先来说Facebook的这次战略发展。

在Facebook上有图片功能,有活动邀请功能等等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在互联网上都有单独的产品,而且做的更美观,更完善,更好。但是用户在处理图片,制作邀请函的时候还是愿意来Facebook。那为什么这些功能落后甚至有些缺陷的应用能受到用户的青睐呢?

扎克伯格想来想去,答案是社交网络的整合效应。一张图片P很漂亮,但是我最终的目的是要把它发到朋友圈里去,所以传播,分享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功能优秀与方便传播,用户用脚投票选择了后者。

那既然如此,Facebook已经是一个现成的强大的社交网络了,要怎么把这种传播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呢?扎克伯格给出的答案是,把Facebook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成为互联网上的Windows操作系统,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的软件。

2006年的8月,Facebook迈出了向平台转型的第一步,推出了应用程序接口。开发者第三方软件在接入之后,用户可以直接用Facebook账号登录,并且获得Facebook上的部分数据,像是头像,好友列表之类的。

我们今天使用微信、微博、QQ可以直接登录很多的应用,这种思想就来源于Facebook。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很多高管都反对,因为这相当于把Facebook的用户网络和数据白白的送人。但是扎克伯格力排众议,因为Facebook必须要完成平台化转型。

自此之后,Facebook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社交网络。后来的事实证明,云计算兴起,在网上使用软件,逐渐成为了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拥有一个给大家发布软件的平台,谁就拥有了这个时代的主导权。

概括来说,在PC时代,Windows几乎是唯一能够发布软件的平台,所以它统治整个IT行业长达十多年。现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三个可以发布软件的平台。分别是以Google安卓和苹果IOS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以Facebook社交网络为代表的互联网2.0平台,以及以亚马逊云计算为代表的企业级平台。

而这四家公司和上一代霸主微软,构成了统治今天IT行业的5大巨头,在很长时间里,它们都将是世界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

互联网2.0

说到这里,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吴军所说的互联网2.0。在互联网1.0时代,人们想在网上拥有发言权,或者想要通过互联网给社会提供服务那唯一的途径就是建立网站。

那相比于之前,互联网2.0最大的改变就是通过新的技术给所有互联网使用者赋能,它有三大特性很突出。

首先必须要是一个平台,可以接受和管理用户提交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是服务的主体。

最好的例子就是YouTube,它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用户发布自己的视频。但他不能仅仅满足存储的需求,而是要让这些内容流动起来。所以百度网盘不是互联网2.0的平台,而抖音则是。

其次更重要的是允许用户在平台上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并提供给他人使用。

这当然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Facebook的平台特点,上面聚集了上百万的软件专业人士,基于Facebook开发了成千上万的软件。按照这个标准,微信的小程序也是类似的,同样是互联网2.0的平台。

最后是非竞争性和自足性。

什么意思呢?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资源,用户提供和享用各类服务与内容,平台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生态,而同时平台自己不与用户竞争。

还是说YouTube,它不会制作自己的内容与用户竞争流量,所以他更像是一家电信公司,而不是传媒公司。同学们可能会说不就是视频网站么?我们的腾讯、优酷、爱奇艺不都是一样的么?其实不一样,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使用者而非平台本身的视频网站,就只有YouTube一家。腾讯、优酷和爱奇艺都不算是互联网2.0平台,因为他们主导的内容在与用户上传的内容竞争。

而同学们使用的提供音频服务的喜马拉雅则是互联网2.0平台,虽然他也有自制节目,但是总体来说占比较低,而且不与用户上传的内容竞争。

互联网2.0可以说是一次革命,它让更多的互联网用户从之前的看客变成了服务的提供者,这次赋能给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开启自己第二人生的机会。

“国际版微信”

到了2013年,在Facebook上市之后,又遇到了一个发展瓶颈,此时移动互联网开始抢占原有互联网的市场,任何不能在移动时代有所建树的巨头,都在走下坡路,最好的例子就是雅虎和百度。Google的安卓和苹果的IOS是紧紧抓住移动时代的平台,而像是腾讯也凭借微信在这个时候完成了飞跃。

当时Facebook对已经到来的变局还没找到很好的应对策略。它曾经是社交网络中的领导者,可到了移动时代,它的产品相比于腾讯的微信却显得陈旧,对年轻人不再有之前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而这时,一个叫WhatsApp的产品出现在了它的视野中。Facebook迅速豪掷200亿美元,收购了这家公司。这个动作,让整个IT行业都看傻眼了,觉得扎克伯格是不是疯了。因为就在一个月之前,WhatsApp刚刚以1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轮融资。一个月之后,收购价暴涨了十几倍。

这个WhatsApp是啥?就是国际版的微信。而且在一年之前,腾讯曾经提出过10亿美元收购它的想法,只是最后没有谈成。一年之后,Facebook开出了20倍的价格,高到完全就没给对方思考的余地,迅速就完成了收购。

如果单纯把它当做一次普通的商业并购,那这个价钱确实高得离谱,但这哪里是普通的收购,而是Facebook花了200亿为自己续命,给自己买一条活路。它的意义就相当于微信对于腾讯,今天腾讯市值将近4000亿美元,我说微信就值2000亿,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吧。

Facebook通过这次收购,完成自己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跨越,通过WhatsApp这款有新意的手机社交工具,吸引年轻用户进入到Facebook的网络中。到去年,Facebook90%的收入都来自移动设备。今天,WhatsApp有12亿活跃用户,是领先于微信的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从这个结果来看,当年那200亿花得一点都不贵。

因为我没有使用过Facebook,所有没法拿它和腾讯的产品做比较。但是吴军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功能最强的社交网络,还是微信。因为腾讯是一家中国公司,不懂得如何做国家化产品,这才给了Facebook机会。

我们经常会称赞微信的轻量化和极简主义,但那是因为我们以往的互联网产品都太重,恨不得一个产品包含所有东西。所以在我们看来已经非常精简的微信,在海外用户看来还是过重。

WhatsApp轻巧到没有商城、游戏、漂流瓶这些与社交不直接相关的东西,甚至红包、朋友圈和附近的人都没有,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将全世界与种族相关的因素全部都过滤掉了,只保留了人最基本的社交需求。虽然在我看来这样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微信一定非常的无聊,但它无疑已经在全球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当年,扎克伯格说:他创建Facebook的初衷并非只是为了成就一家公司,而是为了实现一项社会使命,让世界更开放,人与人之间更紧密。从现在的结果来看Facebook确实成功的做到了。

浅薄

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了绝大部分人离不开的生活工具。一个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平均6分钟就要低头看一下手机,我们都已经被手机绑架了。而且这还是6年前的数据了,这6年来我们对于它的依赖明显是有增无减的。

我们曾经梦想说,智能手机的出现会能让我们更好的把碎片的时间给利用起来。可结果却是我们的所有时间都被它碎片化了,过去那种完整的能够深刻思考的时间不复存在。不论是电脑上的QQ,还是手机上的微信,又或者是浏览器上弹出的某条新闻八卦,无时无刻不在抢占我们的时间,中断我们的思维。而更可怕的是当这样的习惯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大脑也会随之改变。

前几年有本畅销书叫做《浅薄》,其中介绍了美国医学院对互联网影响人类大脑发育和结构的一些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互联网,负责深度思考的脑沟变浅了,这意味着我们深度思考能力的丧失。

我们人类的大脑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早期口语时期,我们的记忆能力是最好的,到了书面文字的时期,进行深刻阅读的专注能力最强。而到了互联网时期,我们更擅长多任务处理,但是精力分散,无法做出深入思考,变得越来越浅薄。

而且,我们把原先都需要储存在大脑中形成长期记忆的信息,都外包给了互联网,这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会造成影响。既然什么都可以百度到,那我为什么还要苦哈哈的学习呢?现在用手机翻译就可以和外国人交流了,我干嘛还要学英语呢?这些肤浅的问题,乍一听还蛮有道理的。

似乎没错,互联网正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互联网是我们所创造的,为我们服务的工具,它就和此前所有的工具一样,我们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它也在塑造着我们。

但是,对待工具的主动权,从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尽情享受它带来的欢愉,让综艺、电视剧、直播和短视频杀死我们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时间。

我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一瞬间就能获得此前几代人终其生命都无法触及的海量信息,利用这样的便利性,帮助自己学习和思考,获得精进。

浅薄与深刻,这都是自己的选择,互联网只不过是一工具而已,要说浅薄,那也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浅薄。

况且,此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人们就不浅薄吗?在任何时代,少数深刻的人都会利用当下一切的工具让自己更加深刻。而绝大多数人呢?无论给予他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们浅薄的一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万个冷知识 » 解读《浪潮之巅》8、社交网站之王——Facebook(浪潮之巅值得看吗)
分享到: 更多 (0)

百万个冷知识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