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个冷知识百万个冷知识

百万个冷知识
一起学习百万个冷知识

写读书笔记,难如借钱给别人读书周DAY1

今天是「读不进去书」综合症治疗所活动开始的第2天,也是开始收集读书笔记的第1天。

除了1位因为快递转运事故还没收到书的朋友,其余的50位参与者都上交了他们的读书笔记——其中包括1位把昨天的笔记赊账到今天交的。

「读不进去书」综合症的治疗,第1天疗效良好。

目前看来,所有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能从笔记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大家的真诚,还有好多篇读书笔记已经超过千字,导致我们在整理的时候不得不进行了删减。

也希望这份热情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那么,就来看看《书店日记》《强风吹拂》《冬泳》《单身女性的时代》《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这五本书一天下来的阅读成果吧。

No. 1

《书店日记》

书店老板多半缺乏耐心、偏执、厌恶交际。

我们有书,你有钱。交换吧。

@Casse_

读书进度:p1—p42

非常非常适合肝了一天作业或经历一天社畜生活后阅读!同时也适合最近读不进去书的…轻松好读又愉快~

还有,实体书店真是不易啊!每日顾客数从1到20多不等,偷偷翻了翻后面…好像也还是这个数量。读书时还被种草了《赤子之心》(Any Human Heart),查了查还有同名英语。可以走起了。

@蓝绿瓜

读书进度:50页

拿到书,拆掉塑封膜的第一刻只想感叹这本书的质感真的很好。很喜欢它的封面设计,还有那句坐在书店里,就有好故事上门。

下面是一些摘要和感想:

*2月8日 星期六人们通常希望能一次性处理掉所有藏品,如果拥有者已经故去就更是如此。

这句话出现在二手书书店老板也就是本书作者去要卖书的人家里收书的时候。看到这句话想起之前在中国书店淘到的《周作人回忆录》,那本书封面的左下角用铅笔写着原来主人的名字,在中国书店二手书的书架上我看到了很多书上都签着同一个人的名字。旁边的工作人员见怪不怪的告诉我这是从同一个人家里收的一批书,这种情况很常见,老一辈人去世,后代或是出国,或是经济原因,或是其他形形色色的原因选择将藏书出售。店员的语气带着点唏嘘,我也在想当屋子真正清空的一刻,总会有些落寞吧。

*2月13日星期四我倾向于避开任何一本别人推荐给我的书,宁可天真地想象自己会发掘出属于我的文学金矿,不过这次她的热情实在令人难以拒绝,于是在晚饭后,我点上烧木炭的火炉,读了起来。到临睡前,我已经欲罢不能了。

果然,任何人都逃不过真香定理啊。

*三月近来我难得有时间读书,每一次阅读于我都是最纯粹的放纵——比任何其他感官体验都酣畅。

今天是活动的第一天,这句话也很应景,以此勉励自己,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活动,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我们忽略了。

@鸡涌啊擦浪嘿

读书进度:1~60

拿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到最后,嗯总共415页,7天之内读完的话每天至少59页。一开始怕自己完不成,结果读着读着,60页了!收,下一个60页攒着明天看。

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叫做开卷随缘不定时营业的读书俱乐部,一个落后的新石器时代的物流系统,一个店铺评分从好降到差的佛系网店经营者,都让人莞尔,非常具有可读性。

遇到这本书之前非常焦虑,以为自己无药可救了,开始看之后,头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一口气能做20个引体向上,【读不进去书综合症】分分钟治好。

盲选选了这本书,害,还不是因为有个书店梦,既然是梦嘛,难免加了一层滤镜,梦中有阳光有猫有咖啡,有书店主人和形形色色的客人,有品类丰富的藏书……然而现实却是网店的冲击,电子书的盛行,生意惨淡,凄凄惨惨戚戚,嗯今天有点困,先到这,明天见!

@戴戴

读书进度:67

我们是个组合,我,二宝妈+女儿,十一岁的贝姐(因为,还有一娃叫毛妹)。

我和孩子的约定,共看一本书,共写一本读书笔记。这本《书店日记》一拿到手,有点担心,孩子是否对书店老板的吐槽日记感兴趣。

没读几页,孩子就哈哈大笑个不停,非要给我读书中关于中年秃顶男的描写,上网查了秃顶的各种图片,打算去吓唬她爸,督促爸爸锻炼身体。孩子把书中有意思的都做了笔记,如图。

@Nanrochy一定要去南大

读书进度:68

和书店是从2016年开始的:高三毕业的暑假兼职结束后去了诚品书店,当时好像除了翻翻绘本、相册和拍拍照啥也没干,但震撼却也的确是有的—我居然错过这么美妙的地方18年了!在杭念大学时也去过几个书店,阅读感受最佳的得属枫林晚,不过这全看我有没有心无旁骛的看书,和倒没多大关系。

大四因为一些契机开始在武汉又合书店买二手书,看着它们旧主人的字迹,开始了奇妙幻想之旅。哦,补充一下,高三和朋友在学校已废弃的图书室偷过几本书;一月刚好看了三集《布莱克书店》。

这些记录的文字的确会帮助我们捅破书店理想和现实间的那层窗户纸,没有觉得这样的日子,反倒尤觉可爱:喜好明媚天气,一到雨天就想皱眉;和店员没有阿谀奉承,尽管有时被她气得半死;有一只猫和一个距适中的女朋友;有外出放松的正当目的以及恰当而闲暇的时段。

书中这些文字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书商生活的想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实或许他们本来可以拥有从容不迫的态度的,但真实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就像卡夫卡说的日常琐事:把它忍受下来,没有点日常的勇气还真不成。

@ìce

读书进度:1-35页

第一天的阅读进度稍慢,和以前报名该活动理由也是一致,职位女性加上宝妈的身份着实让人尴尬疲惫,不过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让我再次强迫自己翻开书籍进入阅读状态,开始的几页阅读有点吃力,后面逐渐进入状态,现在将近夜间十一点,明显有些犯困状态,今日就此作罢,明天继续阅读,加油,自己!

从二月五日的日记开始看到二月二十一日,这一段日记讲述了了作者18岁第一次对书店的邂逅到十三年后的机缘巧合和带着伴侣的梦想买下了这个书店的原因,以及书店的格局布置,现有店员的数量和状态。

每天的日记都会记录线上线下所售书籍数量、进店人员和当日营收额,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书店的运营状况不佳,以至于书店房屋修葺都成为一项很大负担。

@醉清风是桃子味儿的

读书进度:2月11日星期二

第一天看书太坎坷了,看书看一半家里停电了。然后就听见外面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我心想,我的看书计划不会在第一天就夭折了吧,omg,还好干啥啥不行的物业就修电修的快,于是乎,我又重见光明了。

《书店日记》是一个书店老板每天的日记,豆瓣年度最受关注的图书之一,之前就对这本书特别感兴趣,觉得很好奇,因为可能每个爱看书的人都有一个想开书店的梦想吧。

2月5日书店里来了一位秃顶,乌黑却日渐稀少的头发费心梳理过,好让它们盖住头顶-有些秃顶男就是以这种毫无说服力的方式试图让别人相信他们依然发量丰裕。记得前几天和同事聊秃顶这件事,我说现在生活压力大的我都好秃顶了,她想了想说,不会的,女生不会秃顶的,只会变成裘千尺。瞬间超级有画面感!!

今天又是马不停蹄的一天,早晨7点半上班,下班之后回家做饭,刷碗,开箱视频,然后今天增加了新的项目,读书。今天的进度有点慢,属实是有点累,周三是距离周末又接近又遥远的存在。明天争取多看一会书,无论工作压力多大,都有好书相伴。

都说现代人的崩溃时一种默不吭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表面平静,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积累到极致,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着,也不敢去死。我相信喜欢看书的人的生命属于更加开阔的地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Aileen

读书进度:58页

曾经在书店打工的我,看这本书感同身受,很多人都羡慕在书店工作的人,其实大部分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在工作期间是不允许看书的,而且每个人都要完成自己的绩效,不断地向顾客推销会员卡,完不成任务月底会死得很惨。

电商对实体书店的冲击越来越大,搞得书店只能靠周边产品赚取利润,或者出租书店的一部分,减轻房租负担,我曾经工作过的书店就把一个铺位租给了福利彩票站,每天看书的人,买彩票的人,形形色色,来来往往,物质与精神穿插交流,那叫一个精彩。

@einahpets

读书进度:p1-p81

p14 ‖ 翻检亡故者的藏书让我们得以洞悉书籍原主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他们的性情。如今,我连拜访朋友的时候,看到书架我都忍不住去留意,尤其是任何一本或许可以揭示他不为我所知一面的书。‖

1 送书亦然。送书人的性情、对受赠人的了解,以及两人的关系,可以在送的书里窥得一二。当然,这大概只对两位当事人比较有意义。过去我常常拿书当礼物赠人,现在觉得送书或也是件私密的事情,如果在意对方是否喜欢,是否会读和读得是否愉快的话。

2 如今,至少在城市里,估计书柜都有些千篇一律了。各种必读书单,加上,任凭拿上手的哪一本,太轻易就能查到热度、他人的评价,自己的待读书单和书架的书难免受到影响,而且影响之大,大到几乎是决定性质。于是,拿藏书判人似乎就不那么现实了(在我的现实里)。

如此,一是大概连人的性情都变得有些雷同,二是藏书不意味着所读所爱之书。书架上的,读了多少本,多少本是真正喜欢、满心情愿去读的,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p16 ‖ 开卷随缘俱乐部 ‖

好奇原名是什么,于是翻了翻原版。是Random Book Club。译成随意俱乐部或者乱来俱乐部会不会更有random的味道?好玩。又想到1200bookshop的盲选。几本尚讨人欢喜。

但于我而言,面对满满当当的书单、无从入手的人,若成为俱乐部常年会员,书读得或许就过于奢侈了。早就丧失中学时代大胆乱读的气魄。现在拿起一本书都小心翼翼,生怕选了本不如意的,读来即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突然想起高中语文老师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浪费时间才是教育。能浪费时间去做的事情,彼时的状态,最后能留在心里的、能记住的,才丰实。只是现在想来,也太理想主义了。

p38 ‖ 对大部分从事二手书买卖的人来说,清走逝者的遗物是很熟悉的经历。……。带走这样一批藏书好比是对他们人格毁灭性的最后一击——是你抹去了他们存在过的最后一点证据。‖

固执保留他们来过的证据,假装他们还在,是留下的人才会做的事情。

@木目相杳

读书进度:第44页

是的,不止关注书店脸书的用户爱看,读者也爱看,我骂顾客骂得越是凶,那些关注书店的人就好像越是高兴。我最近逐一细看了谁在关注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别的书店。走的时候还特意记一下页数,事实证明多次一举了,我现在从头开始看起。

肖恩给读者办了一个开卷随缘俱乐部,不强迫社交没有打卡不用写该死的读书笔记,只要交会费,每月能收到一本书,书的品质由肖恩把控——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珍品藏书。我一度很痴迷这种等待未知书的神秘感,尤其是对方还是个资深读书人的时候,不过现实往往比较爱开玩笑。

去年11月份,我恰巧发现有一家书店在搞图书漂流的活动,规则是互相漂书可以得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书、漂书越多收到书的机率也越高。看着挺有趣,于是按链接方法申请成为图书漂流会员。最后申请成功了,结果年底琐事缠身完全把图书漂流这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3月31日下午,微信的书店订阅号突然弹出一条通知,显示您的漂流图书已经出发,来自用户xxx,物流信息是xxx,图书名称和推荐语暂时保密,要等签收图书才能看。因为寄送距离不远,我在4月1日下午就收到书了——一本阿加莎的推理小说。心情恢复平静,也不能说书不好吧,这可是阿加莎的经典推理之作,只是惊喜感确实少了许多。

但毕竟这漂流活动图是靠书友们用爱发电漂起来的,又没有交什么会费、更不可能有像肖恩一样的资深选书人,品质到这不错了。今天我打算也漂本现实主义小说,选漂书对象的时候系统帮我自动筛选了四个用户出来,其中有两个人的备注是这样的:不要言情小说!不要恐怖小说、不要言情。看起来,我好像还是比较乐观,或者幸运?

@陈怡儿

读书进度:看完了

读不进去书活动正式开始的第一天,书就已经看完了,关于《书店日记》的阅读感受,希望自己每天能集中一个主题,随便写点啥。

今天就谈谈开书店这件事。作为一个伪文艺青年,开书店当然是理想清单中的头等大事,总梦想着或许退休以后,可以去老家的县城,开一家小书店,每天喝喝茶,看看书,还为他人提供了看书的空间,这是多么美的事情啊。

可是看到《书店日记》,简直是当头一棒,原来当书店老板,可不是美美地看书喝茶就够了,而是要面对购书、看店、回复邮件、跟客人沟通等巨多的琐碎。

在我看来,开个小书店,可以避免与人沟通,这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可事实却非如此。书店老板肖恩,要回答顾客莫名其妙的问题,要面对总是讨价还价的顾客,还要接听许许多多的电话……想来真是恐怖呀……好在肖恩够幽默,有排遣的方式。

当然了,直言不讳地在日记里抱怨也是一种,听他聊到10点30分,我基本上已经丧失活下去的动力了。读到这,忍不住在书店笑出声来。

还有,肖恩为什么能坚持下去,或是因为心中有信念吧,她们花了175镑。拎走了六袋子书。这种事情太难得了,每次有幸遇上,我都会心怀感激地想起自己选择当书商的初衷,想起书店对许多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No. 2

《强风吹拂》

跑步不是为了更快,而是为了更强。

@骡骡

读书进度:P1-P96

原来,以前的我跟一具行尸走肉没两样,不懂得思考,也不懂得去感受。

很长一段时间都对于知识性书籍太过于敬畏,又对于小说类的书籍太过于傲慢,但选择了《强风吹拂》真是太好了,它很好读,也很有趣,文字读起来非常飒爽、流畅,读书的节奏感与慢跑有类似之处,像在夏日穿着缓震的运动鞋慢慢悠悠地跑过城市的街道,然后在自动贩卖机旁坐下,打开一罐翻腾着气泡的冰汽水,悠闲地,自在地,没有什么目标,自然也没有什么负担感。

因为疫情在家宅了小半年了,几乎已经忘记了在户外跑步的感觉。即使出门,也多半被口罩阻隔了自由的呼吸。

多久没有感受过了?那些从视线中流逝而过的景色,那些从耳畔呼啸而过的风,那种用肉体破风前进的舒畅感,那种快速登地然后落下的轻盈感。打开这本书,风似乎从书页中迎面而来,像某种代偿性的解药,抚平和舒展了我长久以来被禁锢的、蠢蠢欲动的心。

结束了一天的学业,手边一得空下来便立刻开始读。很久没有在短时间内阅读这么多文字了,感觉还蛮紧张刺激的,像阿走偷了面包在狂奔,有点拼命追赶的贪婪,又有点害怕跑过头,不小心一口气全部读完。

@十五

读书进度:P61

P7:但是,追捕他的人似乎对这一带也相当熟悉。……阿走这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奔跑’,而是在‘逃跑’……很妙的一段。

我从来没想过原来「跑步」这件事可以被理解为「逃跑」。跑步的理由千千万,为了健康为了减肥为了迎面劈来的风为了飙升的多巴胺。但从来没有一个理由是,为了逃避。

对跑步有着纯粹热爱的阿走一直在逃避,逃避把他逼成跑步机器的那个竞争世界。而遇到灰二的那天,阿走把追赶他的灰二当成自己心中那团模糊又可怕的东西。他害怕被灰二抓到,所以他拒绝停下,为了逃避而跑。这世上有太多东西可以让自己切断与现实的联系,短暂沉溺,譬如书剧影游戏。

可你也说不清,沉溺在书剧影世界的你,到底是想逃避现实,还是因为内容有趣。但跑步——一件痛苦的事——至少对于曾经讨厌跑步的我来说,并不是书剧影的愉快替代品。

还有一个但是,4 月 15 日,正式待业在家第三天,也不知道到底是开始喜欢了跑步还是逃避无所事事的不安,我已出门跑了两次步。

@火车炮拉

读书进度:第一章

阿走出现了!扪心自问:你喜欢跑步吗?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小芽

读书进度:第一章完

是很有画面感的文字,而且是可以引起通感的文字,比如发现阿走的清濑是瞧见青翠的杂草在柏油路裂缝中萌芽的人,让人会心一笑,能想得到那种绿色萌动的感觉;

还有读了竹青庄晚上静谧的描写,会勾起人乡下夜晚的回忆;房东就像在海边被细碎浪花溅了一整脸的神情也是很生动的描写啊。总之是很安心又很生动的文字,是那种很贴切又很有感觉的文字,那种感觉上的相通难以言说。期待继续读下去。

@苏也

读书进度:第一章

清濑加快踩踏的速度,与男子并肩而驰。仿佛有一种无以名状的东西操控着他,一阵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驱动着他。蓦然间,一句从清濑嘴里迸出,而他根本身不由己。

你喜欢跑步?男子骤然止步不动,冲着清濑摆出一种既困惑又愤怒的表情。那双蕴含着激昂热情的乌黑眼眸,闪着纯净的光芒反问清濑。

——你自己呢?你有办法回答这种问题吗?那一瞬间,清濑顿然了悟,假如这世上又所谓的幸福或至善至美,那么,这个男人就是我心中的真善美。

清濑一直在等一个人。他其实自己也不确定他要等的是谁,那个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他都不知道。他直到看到了藏原走,我能想象到清濑当时去追赶阿走时候的情形。

起初清赖只是去追赶一个偷东西的小偷而已,当他在骑脚踏车的时候,他看见前面的小偷的呼吸平稳顺滑,越追越激动。当他追上阿走的时候,他让阿走不要立马停下来慢走一会,却不是立马将他抓捕。相当有趣的相遇方式,将原本平行线的两个人,立马交织在一起。

@今天人渣灭绝了吗

读书进度:1-32页 序章、第一章

刚拿到书的时候,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更厚更重。举着它读,便给我没什么力气的手与手臂增加了些辛劳。我在刚过去不久的周末刚刚看完动漫版《强风吹拂》,所以对于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大体是了解的,在读书时就少了最初的那种对于情节发展的兴奋与期待。

序章与第一章的内容是灰二与阿走的初遇,以及阿走入住竹青庄。我一边阅读一边回想动漫的第一话,可以看出动漫在对原著小说进行改编时,进行了一些叙事结构以及悬念设置的调整。

我们经常探讨影视/动画与文学之间的异同,我在此不想展开过多讨论。但我时常感叹文学以及文字的力量——明明只是一些字符拼拼凑凑组在一起,却让人对着它大笑又大哭。这也是我一直渴望阅读与创作的原因。

话题回归这本书,我常说,友情是稀有的,而伙伴又是极其重要的。文中写到:那一瞬间,清濑顿然了悟。假如这世上有所谓的幸福或至善至美,那么,这个男人,就是我心中的至善至美。

震撼清濑的那道信念之光,此后仍将永不止息地照亮他的心坎。恰似灯塔照射在漆黑的暴风雨海面上。那束光芒,将永远引领清濑向前迈步。朝朝暮暮,直到永远。

他们之间的友情,以及超越友情的知己情和战友情是非常触动人心的。我常说没有同伴的竞技体育就是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路就散了。(此一半为玩梗,源自于郭敬明《小时代》台词。)

我相信,以竞技体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动画/影视作品中,探索同伴的意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果那一晚灰二没有遇到阿走该怎么办呢?这样的想法让我突然一怔,而随后又立刻释然。那一晚不见,在下一晚,在宽政大,在某一个地方,总归会要遇见的。

相遇的巧合,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因为上天知晓世间行路艰难,时常赐予伤痛,也在必要时赐予同伴。通往箱根的路,一个人是走不完的。只喜欢跑步,也是走不完的。你喜欢跑步吗?我当然喜欢跑步,也同样喜欢你,与你们。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走到了箱根驿传的赛场上。

@Mubarak

今天会补上昨天的读书笔记

@Yummy

读书进度:读完前三章

我选这本书,是因为我大概能猜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但仍然想感受一下久违的那种努力去追的心境。前不久,我翻出一本大四时的记事本,整个封皮因老化而掉屑,本子的月历上写了各种备忘:答辩、面试、考试、运动、和老爸吃饭的次数、遇见猫的日子、踩单车的天气……翻到最后一页,发现写着「不要怕,去追」。

《强风吹拂》看完前三章,行文营造出的几个人物、画面,甚至声音都像一部校园漫画,感觉马上就要往热血青春挥洒汗水的方向展开了。

在看见「不要怕,去追」这几个字时,我把掉屑的封皮拆了,然后把本芯放到了书架上,回到了我本来手头在做的事。整个口腔充盈着血腥味的年少追风的日子,心脏猛烈跳动的畅快,小说里描绘的阿走那些感受,我也真切地有过。

不过也不用可惜,我现在也在追,这不把旧本芯放在趁手的书架上了吗,划掉旧年份,写上2020,就像小说里清濑对王子说「不要心急,慢慢走,走着走着,你就会又有体力跑了」那样,只要风吹在我的脸上的时候,我还想哭,就还能步履不停吧。

@多财多易_埃尔瓦

读书进度:97页

满满的少年感!今早在地铁里口罩都遮不住的欣慰笑。看到第一次训练完,有人偷偷买好了跑鞋,有人要戒烟减重,喜欢这种大家奔着同一个目标一起冲的状态!

小插曲,今天中午在公司附近明城墙公园看书,抓到了一位大哥偷拍我,他说看我读得很入迷。看来阅读不仅可以悦己还可以为他人带去美好瞬间。

@福满多

读书进度:1-76页

感谢看理想这么有新意的线上活动,很久没体验过中奖的感觉,这份惊喜被我看做是平淡繁重生活中的好运降临。

在看到《强风吹拂》的介绍前,我压根没听说过这个高分运动番,也不知道这本书在喜欢奔跑热爱运动的人们心中有多重要。本来对《冬泳》和《单身女性的时代》兴趣更浓厚一些,直到看到编辑推荐这本书理由的最后一句话:疼痛无可避免,苦痛却可以自己选择。

我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人,因为过于敏感,很多时候精神会高度集中在身心诸多不适问题上,我想改变这种现状,却又总是缺乏一些无所畏惧的勇气。

或许得到《强风吹拂》,阅读它并追随它的精神,便是我迎来崭新生活的美好契机。

十个在生活中不算强者甚至有硬性弱项和缺点的人在不知道田径队是什么,没有任何长跑经验的条件下就在清濑半威逼利诱半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未曾敢想敢做的行动,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感动于他们对清濑学长的认同和支持,敬佩于他们对未知挑战的接受和坚持。

我身边的朋友有很多喜欢长跑的非专业运动员的普通人,有的是采访任务多到无暇回微信的记者,有的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有的是做减肥产品的品牌销售,有的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朋友圈经常见到他们日常keep打卡,开心的分享着全身细胞都被激活的状态,感觉真好;在有马拉松活动的时候,你会看到他们踊跃积极的报名全马或者半马,在昭告到达终点的喜悦时,你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内心则是充满了艳羡。

他们有的时候会遗憾自己家乡的这场赛事耗时5小时45分钟,比上海马拉松整整慢了2个小时,感慨是自己变得安逸了,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如此。然后用奖牌提醒自己,曾经的天赋和努力都属于昨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今日份读到p76,沉浸在二次元世界的俊美王子,体能最差配合度最不高的漫画王子全神贯注的在拍卖网站上买跑步机,一个柔弱脆弱身体完全不适合长跑,心理也极度抵抗的人竟然认真的对待起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因为他们喜欢青竹,也喜欢灰二哥,所以选择了舍命陪君子。

看,热血青春的感觉,这就出来了。

No. 3

《冬泳》

北方极寒,在他们体内却隐蕴有光热。

@chloe

读书进度:18页

其实第一个故事也还没读完,不过感觉开了个好头。东北下岗潮对普通人的命运和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构成了文学创作的富矿。

在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的时候,它会带来许多便利。不需要特别交代时代背景,也不需要仔细刻画生活细节,单单是下岗两个字就已经包含了足够多的信息量,读者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理解故事发生的现实背景,为故事自行配上合理的色调和质感。

@zerolinea

读书进度:47

《冬泳·盘锦豹子》亲人去世,这种事儿落在生活里,好像就化了,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操作步骤。活着操办的人,得是忙碌着的、紧赶慢赶的,甚至连悲伤都得挤着时间才能发出来。

但总要有一个节点,每个地方不一样,书中是摔盆,也或者是其他一个老理儿、一个时间,终于被允许短暂的肆无忌惮悲伤。但新伤摞旧伤,遮着掩着,敷上层层纱布,最后就都烂了。孙庭旭最后拿着刀失控的冲出来的时候,总算松了口气,可算是把这病交代了。

表弟骑着自行车,驮着刚从局子里出来的孙庭旭回家的片段很有感觉。幡然醒悟,刻苦努力≠触底反弹;破釜沉舟≠抓住机遇知道为什么过不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吗?因为你既不是公主,也遇不见王子。

@阿苡

读书进度:45页

读罢《盘锦豹子》脑中跳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个没什么新意的结论。孙旭庭也好,我们也好,都是顺应时代潮流里微不足道的一员。

从朝气青年到死气沉沉的中年。充满朝气的技术工人孙旭庭,有一门好手艺,好钻研,套用一句当时的时髦话:他有着光明的未来。只是稍微的时运不济,赶在了工厂时代的末端,矫健的豹子想要在草原上一展雄风,只可惜时不我济。

本以为找到了一生所爱,只可惜妻子是位时代前端的弄潮儿,为了追逐那行踪不定的幺鸡,他和她终究还是一别两宽。抛开道义,我是佩服姑姑的,东北女子的带些江湖气息的豪气在她身上淋漓尽致,在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上她是成功的。

孙旭庭的一生,是很多人在经历的,或终将经历的一生。朝气的青年指望着能够勤劳致富,期待着现在的伴侣是这一生的灵魂伴侣,对未来有着无限希望。只是生活总是和你开着大大小小的玩笑,你想要四楼,但我只能给你六楼。消磨着你,把你变成眼底浑浊无光的中年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本应大展拳脚的矫健豹子,从生理到心理遭受着创伤,怎么看都像是个夹着尾巴败下阵来的野猫,压抑着自我,敦促自己融入到生活里当个正常人。按照这样的节奏,豹子的一生都难逃野猫的阴影。

佝偻局促的豹子,身上再难看到当年的矫健身姿,但豹子的矫健又哪里会这般容易的消逝干净。他终究是草原上最矫健的人儿,从前到现在,他始终为儿子、为女人全力奔跑,无论身姿变成如何,他始终是那只矫健的豹子。

@是星星啊

读书进度:第一章《盘锦豹子》

盘锦豹子的名字在一开始没有交代,只是一个低矮孩童眼里普通的名字孙旭庭。拖着长长的编织袋,组装天线,活灵活现讨好对他无所谓的孩童。然后婚礼出场,哦,盘锦豹子。

我本以为他和小姑真心实意的相爱,并即将展开他辉煌的一生,在他把白酒一饮而尽的时候。然而发现并没有,他机智聪明,扎实肯干愿意钻营但没有得到想要的顺风顺水,房子分的不好,没有应得的荣誉。同时妻子的钻营,似乎也将这个家带往别的方向。

小姑在这个故事里仿佛一抹幽魂,她是打着卷的时髦人物是离开这个家独立生长的野花,并在数十年之后不停纠缠永无安宁,而她降生的儿子,一个背书的神童,却在初中沉迷于无所谓的权威,猥琐的幻想,当我不放心的前去探望的时候,看见他谄媚的摸着女生的大腿。

在这时候是女性在家庭的缺失,豹子失去左手的虚弱,他不再年轻冲动,失去所有生气和魅力。文中再出现出现豹子,是在摔盆送葬中,敷衍的盆和虚弱的人,豹子的名号用来给摔盆的动作赋值,虚弱的里子给死人和活人的面子送养。在朝阳的映衬下,光在每个人脸上栖息表情沉重而深沉。

无论如何,仿佛父子的一生都已定论,日薄西山,将不会再有改变。后面的利用盗版印刷发家,让我以为似乎事情有了结局然而事情永远不会在高潮截止,生活将继续,拼命挣扎的人们将继续收到命运的制裁,儿子落榜,前妻归来,而裁缝柔软而羞怯的哭声,就是停止挣扎的注解。不要追了,不要追问了,盘锦豹子老了,或者从不存在。蜷伏在生活的尘埃里的,不过是个沧桑的男人。

@带走我的眼睛

读书进度:第一篇小说《盘锦豹子》

看班宇的文字,总有一种赏心悦目。简洁而干练,又不失于饱满,内在的气韵云蒸霞蔚般,在字里行间流淌。没有绕来绕去的翻译腔,日常口语化,这是对班宇文字的第一印象。叙述并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它的重心除了语言风格,更是如何讲的问题。班宇的小说,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自己的匠心独运之处。

《盘锦豹子》的语言相当直白浅显,一行扫过去,流畅得不像话,不会让人有磕磕碰碰的感觉。班宇喜欢短句,以短句和短语的排列组合,笔调如匕首般锋利,一步步走向叙述的终点。

孙旭庭在小说的开头就跳出来,干练,精悍,神气十足的年轻汉子,一如他的绰号豹子。然后,在继续印刷厂工作的同时,如大部分人一样结婚、生子。紧接着,生活突然就急转直下,妻子嗜好打麻将跟人跑了,工作时一只手臂卷进印刷机几乎报废了,儿子叛逆在不学好的路上渐行渐远……

这种前后境况的比照令人心酸,生活要毁掉一个人实在太简单,小说中没有写到孙旭庭在每次转折关头的心理感受,比如妻子的离去,都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这些被作者刻意压抑着的部分,构成了小说的背面。所以当我们在后面看到孙旭庭再次见到小姑,孙旭庭一言不发,假装没看见,迈着大步上楼回家时,我们当然缺少一种即时的惊心动魄,可细细品味,让人叹息。作者拒绝正面描写孙旭庭的痛苦,和一切激烈的情绪,死去活来的戏剧性。它们并非不存在,而是藏在纸背面,融入主人公一天天平凡的生活中。

@以为那时

读书进度:读完第一个故事

豹子是敏捷的猎手,是威严和力量的象征,而书中的盘锦豹子却显得比较忠厚温柔。

小说特别好读,不知道为什么,读这第一个故事总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从内容上来看,无论是孙少安,孙少平还是孙旭庭,似乎都是在生活刚有起色之时就又遭受打击。

每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人,不都是在生活的波涛巨浪中浮浮沉沉吗?那么孙旭庭他会被淹没吗?还好并没有。

孙旭庭昂起头颅,挺着脖子奋力嘶喊,向着尘土与虚无,以及浮在半空中的万事万物,那声音生疏并且凄厉,像信一样,它能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在彩票站,印刷厂,派出所,独身宿舍,或者他并不遥远的家乡里,都会有他的阵阵回响。豹子,豹子,终于向这步步紧逼的世界亮出了獠牙,爆发了一回!真是帅气!

@Qcean

读书进度:盘锦豹子√

孙旭庭昂起头颅,挺着脖子奋力嘶喊,向着尘土与虚无,以及浮在半空中的万事万物,那声音生疏并且凄厉,像信一样,它也能传至很远的地方,在彩票站,印刷厂,派出所,独身宿舍,或者他并不遥远的家乡里,都会有它的阵阵回响。终于,力竭之后,他瘫软下来,躺在地上,身上的烙印逐渐暗淡,他臂膀松弛,几次欲言又止,只是猛烈地大口喘着气。

班宇对这一段刻画的着实太精彩了!这种阅读中血脉喷张的快感许久未见了,没有结合文章前文或许体验不出这种反差之快感,本文人物刻画细致、叙事层层推进,些许转折后,在文章末了突然给读者一当头棒喝!这种感觉像是指环王《双塔奇兵》中甘道夫率领洛汉大军映着曙光从圣盔谷边陲的高山上杀下,所到之处犹如天神下凡,所向披靡。读完久久不能自已……或许这就是优秀小说的魅力之一吧。

当初选这本小说就是图个好读,也不知班宇是哪位高人,他的作品会得到李诞、蒋方舟的推荐。看目录上七篇未加修饰且短小精悍的小说名透着一股子充满年代感的寒气,不错,应该会颇好相处。

@三木杉杉

读书进度:45/302 第一章√

北方极寒,他们体内却隐蕴有光热。

盘锦豹子 ——从裂开的风里再次出世 读完第一段,了解到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缓缓展开,小说的主人公——孙旭庭。

1. 朴实的文字着实有力量。不得不惊叹于作者对于生活细致的刻画,每一个普通的小物件,每一段隐匿的心理活动,在作者的文字中,仿佛都被拉长了战线,又仿佛像一个缓慢平静的长镜头,平静却暗藏波涛。

2.半世苦难,不愧生而为人读至小说结尾,对主人公这大半辈子的生活,我心里挺难受——苦,实在是太苦了。生活的这种苦和他的单纯和对生活的热情,这种复杂的矛盾冲突,直逼得我要落下泪来。是悲悯的泪水,也是欢喜的泪水。

孙旭庭昂起头颅,听着脖子奋力嘶喊,向着尘土与虚无,以及浮在半空中的万事万物,那声音生疏并且凄厉,像信一样,它也能传至很远的地方至少传进了我的心里。

他使出毕生的力气,在突然出现的静谧里,用力向下一掷,震耳欲聋的巨响过后,咸菜坛子被砸得粉碎,砂石瓦砾飞至半空,整条街的灰尘仿佛都扬了起来。此刻天光正好放亮,在朝阳的映衬之下,万物镀上一层金黄,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栖息、繁衍,人们如同新生一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拥抱这个苦难世界。——在我的世界里

@BellaL!

读书进度:25页

叙述者的语言透着一股单纯的野劲儿,俐落地生动着,把一幅幅生活形态啪地一下拍在读者的脸上,力道直击背脊。

孙旭庭的每一个角落都参杂着矛盾,没有思考过的,他自己或许都不知道的矛盾。他并具憨厚和机灵,在可笑和不拘一格间游走。他厚实的体格围住了一个巧夺天工的小小世界,裹着层烟雾,悄无声息地在那片土地上穿行。

No. 4

《单身女性的时代》

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渡河

读书进度:读完第一章

上大学之后就没有再完整看完一本书过了。纠其原因不过是沉迷网络和其他娱乐活动,并且整个人状态很焦虑(周围的人都好厉害,自己也想去更高的地方,这样导致了,松下来不学习的时间里心中总是很罪恶),已经没有办法静静地看完一本书了。

其实很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买了Kindle和iPad,希望便利的电子化阅读能让自己再重新读书起来。当然,结局也非常显而易见——Kindle读了几页新书后就被闲置,泡面都不用它压着呢; iPad变成记学习笔记和画画的工具,下载的阅读器App使用时长不超1小时。

在微博上看到这次活动,想到自己严重丢失的书瘾,便鼓起勇气点击报名了,此处略去不谈。填写报名表之后,怀着好奇,用手机在微信读书app里搜索了这本《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下文简称《单》),并试着读完了第一章。(在读书时,产生的感想不少,但由于今天是第一天,主要想谈重拾纸质化阅读的启示,关于书本内容的探讨之后几天再一起谈吧。)

今天打开《单》,一边看文字内容,一边轻轻抚摸书页,有感时,用铅笔轻轻划线,写下只言片语感想,突然有种怔忡:纸上读相同的内容,和对着电子屏幕,好微妙的区别,在感受上。

摸着纸质书,我好像更加沉浸,思维也更加活跃了(从书页边写满的小感想看得出来)。读着读着,好像一瞬间回到当初,和给心痒痒的瘾进行止渴式阅读的自己重新相遇。 期待明天有更多感受被挖掘。

@茯西

读书进度:前言至第一章的二分之一

DAY1: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写文章如借钱给别人……

作者一开篇就直言不讳地说:我从小就不喜欢故事的女主人公结婚嫁人。短短一句话,叮然作响。

作为女性,我们从小读惯了才子佳人的童话故事。故事的结尾,总是Happy Ending,好人得好报,坏人受惩罚,公主嫁王子,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成年后,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见到无数女性形象,或心碎在求而不得的爱恨情愁中,或挣扎在困而无解的婚姻围城里。

无数的文艺作品向展示出对性别不同的社会期待:女性走向成熟标志往往是以进入家庭为结局,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男性走向成熟的标志通常是以走向广阔天地为开始。我们似乎对这类结局习以为常。也许内心偶尔也会有一丝遗憾,但终究是没能说出来。

好女人的最好结局,就是嫁得好郎君,夫唱妇随,儿女双全,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可以遗憾呢?有一个男人和一段美好婚姻为佐证,女性的价值仿佛可以得到含金量最高的保证。

绿山墙里,一头红发生机勃勃的安妮·马修(应该是随马修兄妹的姓氏),小妇人中富有才华的乔·马奇,坚韧独立的简·爱,最后纷纷步入婚姻殿堂,她们精彩的故事从此戛然而止。(家庭主妇的生活,在很多作家看来乏善可陈。)当然,也并不是说,结了婚的女性就无法被书写。在大多数男性作家的笔下,已婚女性形象总是刻板得像一枚硬币。或是不由分说地贤良淑德,或是毫无来由地鸡飞狗跳。只有在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里,无数女性隐忍的挣扎才能够被看到。我总是在这些作品里,听到女性压抑的呐喊,有声声啼血的悲壮。

作者或许也听到了这些声音,于是她采访了近百名美国女性,深入地对每一种生活状态进行探讨。现代女性有更多自由选择,她们面前有无数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们蜿蜒交错,一路上有爱,性,伙伴关系,为人父母,事业和友谊,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向前延伸。

@EvaWong

读书进度:第一章

一,摘抄:莎士比亚的喜剧多以结婚为结局,悲剧则以死亡为结局。莎翁赋予了结婚和死亡同样的叙事效果,恰好证实了我童年的直觉——两者都有让故事结束的作用。

二,读后感:1991年时年35岁的美国法学教授安妮塔·法耶·希尔举证指控上司对她常年来的性骚扰,却因为黑人和未婚女性的身份受到各种嘲讽侮辱,甚至说她有被爱妄想症(erotomania)——女性幻想与有权力的男性发生性关系,于是她的证词不被采信。

曝光性骚扰事件,人们聚焦的点不在事件本身,而试图用她的种族和婚姻状态让被害者污名化。就像最近的性侵养女事件,某些媒体迫不及待开始「挖掘真相」「反转剧情」、为鲍某洗建立新的人设。

性骚扰和性侵事件有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这个男人做错了,而想要男权社会大方承认它并就事论事似乎很难。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来自性别的歧视到今天也无法消除,如若谈及一个女性,必然脱离不了她的婚姻状态,仿佛不论是她的性格、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她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都能够从她的婚姻状态得到佐证。这些偏见和侮辱都来源于社会对女性的预期——把女性和婚姻男人紧紧捆绑在一起。无论女性在事业上多么优秀,依然需要通过婚姻制度才能得到男性的正式认可。

@middlesong

读书进度:43页

理论类的书向来使我头疼,万万没想到自己选了一本理论书。不过欣喜地发现,也许经历了过去一年毕业论文的训练,自己在读文献找观点抓重要意思方面的功力见长。比起第一学年读波伏娃《第二性》的状态要好很多了。也许因为理想君选的译本好,阅读很流畅。

关于对书里内容的思考,我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也许是身为传统中国人的原因吧。对于那些敢于坚持单身的女性,我非常钦佩和尊重。但自己也许没有能力和决心成为她们,之所以说自己没有决心,证据之一是当我见到生活中明摆着歧视女性的事件时,我明明知道不对不好,却没法去阻止,也没勇气说出指责的话。

读完前言和第一章,我确立了一个意识:现如今已经是单身女性的时代,至少在美国是这样。这个时代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表现在以下方面:女性有拒绝婚姻的权利,婚姻不再是必需品,而是一种选择;女性追求事业成功,而且女性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高;女性对性自由的呼声变大;女性可以拒绝生育、可以堕胎、可以未婚生子。

这些变化昭示了新的生活模式和婚姻模式的产生,人们不能用带有色眼光的激进二字评价这些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的拥护者,更不必将女性污名化。要知道,是社会的进步带来了这些现象,而且女性自摆脱束缚的那一刻起,就不断为这个世界创造进步,单身女性的努力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公平正义、制度完善、法律完善、经济发展。

@capella_ovo

读书进度:第一章

腰封:比起男友力,女性更需要单身力,保持思想自主与经济独立。

第一章的标题是:小心那个女人: 一个未婚国度的政治与社会权利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选择独立,自由,她们是挣脱束缚的独立女性。旧制度旧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保守派仍然对她们恶语相加、抨击、打压、诋毁单身女性的各种活动。

美国政客们将社会矛盾指向未婚妇女,指责她们不生育,导致社会压力大增,他们始终停留在传统的、破旧的:联接女性、婚姻和生育的铁三角还没有被打破的时代。

我很佩服这些独立自由的单身女性们,即使在面对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她们依然能够勇敢的去反抗,去斗争。婚姻不再是是必需品,它只是众多选择当中的一个。

@Gloria

读书进度:到第一章结束

从第一章开看,本书有点像社会学领域的一部调查笔记,关注单身女性对于美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她们自己的生活。

虽然上世纪的美国社会与我国在政治文化领域都有许多不同,但是单身女性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其实是世界各国的女性在争取权益时都有可能遇到的。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女权主义发展史,毫无疑问与女性逐渐摆脱家庭的束缚,走入社会这个过程紧密相连,通过工作权和选举权等方式,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更多的家庭模式,和对于把婚姻、价值观念和可信度联系起来(17)的反对,也给了女性(我认为也有男性)更多的自由空间。

婚姻制度的变革,以及对其中包含的道德与文化的反思是伴随着技术革新和推广而进行的。例如,各种家用电器的发明,使得女性不用整日围着家务转,因而有时间和空闲进行学习,以及外出工作,工作权和经济权必然是女性独立的一个重要前提。

同时,避孕和堕胎技术也打破了性别、婚姻、生育之间的铁三角关系(42),使得女性在很男性交往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多的掌控权。毫无疑问,传统的婚姻制度充斥着对女性的束缚和剥削,随着这样的制度逐渐被批判,以及男女不再因为必须互相提供资源(男人工作,女人管家)进行生活合作而走入婚姻,很多人选择了独身生活。

但是只要人还是社会动物,对陪伴和情感的需求就依旧会存在,无论是变革婚姻制度,使其成为两个互相独立互相尊重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或是去探索婚姻之外的人与人的社交方式,都是我们未来可以想见的一种潮流。

而爱自己这种呼吁的兴起,正是这种潮流的文化产物。爱自己后,才去爱人;尊重自己的价值和独立性,再去与另一位个体碰撞(或是就自己一个人开开心心待着),这样的文化在当今一定是对人,尤其是女性,有着解放的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中,许多单身女性对于婚姻制度和相关文化的反抗,体现出了一定的反资本主义的倾向,这或许可以作为资本主义与父权制度相互勾结的一个佐证。

@意见多多小姐

读书进度:前言+第一章

在我还没结婚的时候,甚至直到我生孩子前,我的脑海里都是:我的婚姻生活一定是跟我看到的家庭主妇不一样的,因为我是一个如此有理想有抱负有情调,还有点大女子主义的女生啊!你看我的理想型,她是强大的diane,是笃定的lucca,是永不放弃的carry,这样的我,怎么可能成为大街上抱着孩子晒太阳八卦别人家事的一员呢?

然而现实就是不断地打过去自己的脸,孩子你是生完了,可该怎么养呢?那就不得不求助于书了吧?几乎所有的书都在告诉你,要维持和宝宝的亲密联系,要不断的和她说话,要理解她的情绪,帮她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连带着你都需要改变,你得去和别的宝妈攀谈,这样才能让你的孩子在不远的未来有能相处的伙伴,有机会锻炼社交能力……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了街上大婶的一员。

感谢网络的发达,你几乎知道了所有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吐奶怎么办?绿便怎么办?奶睡怎么办?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自己的问题。怎么才能在照顾好宝宝的同时更好的照顾自己?怎么在围着宝宝觉得烦和离开宝宝就牵挂之间找到平衡?现在都提倡由妈妈取代奶奶,亲自育儿,那就更别提日渐远去的梦想和自我实现了。

单身时候的理想和雄心万丈就好像梦里的上辈子,有时候晚上醒过来会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无边的噩梦,在梦里挣扎,恐慌,焦虑。这个梦是不会醒的了,只有逐渐明亮的天色和楼上响起的脚步声提醒你,新的一天,到来了。

就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在读到活泼好动的劳拉脚上穿着结实的鞋子,静静依偎在丈夫的身旁,画面中最生动的任务就是她怀中的宝宝。劳拉的故事到这里就要落幕了——一旦结婚,还有什么好讲的呢?的时候,内心无比的悲伤。

在本书的致谢部分,作者分别感谢了让她从家务中解脱的芭芭拉、丹尼尔;帮助照顾宝宝的玛丽恩,是这些人让作者得以继续完成工作。不管是团战模式还是烧钱模式,最大的目的就是把妈妈从繁琐的家事中解脱出来,这才是续命法宝。

@云妮

读书进度:第一章,第43页

我从来不知道,作为女性的我们,身上竟然曾经担负着那么多沉重的使命,在阅读这本书之前。

第一章的标题是小心那个女人,那么,是因为女人之责任重大而需要被小心吗?书中列举,直至近现代的美国,女性被要求承担的义务仍是如此严重:

为保护视为生命起源的受精卵,女性不能自主选择堕胎;为保证两百多年来的婚姻法教条,女性不能自由决定怀孕或避孕;为保证政治理念的传承,女性必需回归家庭去生育下一代;为免社会秩序卷入贫穷混乱病态,女性要维护婚姻因而不能外出工作;为免贬低父亲存在的重要性,女性不应未婚生子……

甚至,距现今三十年前的1991年,一个女性如果没有结婚,将无法在法庭上证明自己的可信性;距今八年前的2012年,《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还会把国家前途的黯淡归咎于女性不再把结婚生子当成是自己成年生活的重心。

这一切听起来很荒谬吧?当所有的荒谬,一次性地、密集地在《单身女性时代》第一章的行文里呈现时,作为读者的我,不禁想问:最应该小心的,究竟是什么?

已婚的我,有一位35岁的闺蜜也是单身未婚,和序言中的记者凯蒂·罗非一样,喜欢读简·奥斯丁的小说,尤其是《傲慢与偏见》。

我想把书中摘抄的一段话送给她:第30页 扎莫尔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当你年龄渐长的时候你对未来的展望是什么?自由,斯泰纳姆回答说,然后变老,带点坏脾气。真帅啊!我希望闺蜜也能有此同感。

@阿兔

读书进度:前言、序和第一章的大部分

了解了新时代的女性对单身这个标签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起源。最让我意外的有很多美国单身女性并不是主动选择单身,而是因为社会的种种外界因素,大多被为贫困、种族、等级所困扰。

我一直以为单身是女性争取自己权利的一个进步与象征,却忽略了很多女性因为生活艰难,不得已选择了单身。

认识到希尔的事件和九十年代站出来去为女性辩护的革命者们。如果没有前人站出来,后续的单身女性会仍然被贴上标签,被人用有色眼睛看待。

其实现在的中国也是处于现在的状态。女孩子年龄大了嫁不出去,剩女老处女这种嘲笑的称呼仍然在困扰着大部分的女性。所以我们需要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去向大家证明,单身的女性会是一种个人的选择生活的方式,不是异类。

有几句话特别喜欢在此作出摘抄。

女性生活的彻底改变,正是从女性成年后的独立自主开始的

女性自身的独立,是为她们争取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地位而进行长期斗争所必备的武器

反对婚姻不是拒绝男人,也不是拒绝爱,而是提倡一种充实的、平等的女性生活

婚姻状态不应该是判定女性身份的标志

@浮呆C

读书进度:序言和第一章

读完序言和第一章之后——主要是谈论单身女性在政治历史上的一些里程碑事件,给我造成最大思想冲击的是,即使是在无数努力之后,当今女性、单身女性(这之中包括离异、丧偶等)所面临的很多困境仍然是非常现实严苛的。老实说,我感受到了压力。

我曾多次向周围人表达过我可能不太愿意结婚这样的想法,得到的答案大概是顺其自然、这不是你可以主观选择的……大同小异。

在我个人短暂的人生之中,已经有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甚至是改写我人生的感情经历。我也非常坦白地承认自己是一个双性恋。

在这之前的大约10年里,我都怀抱着希望可以在23岁左右结婚的愿望或是计划(我母亲就是在23岁结婚),但最近一年中我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时候,我开始思考自己终身单身的可能性,也开始想象30岁、40岁、50岁时单身时(包括有孩子的情况)我的生活可能的景象。这让我感到焦虑,我也确实没有我所表现出来的对前景那么乐观。

目前来看,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能量足够令我重新整理、思索我过去的态度,并在每一个当下有一个新的所处方式。

孤独是否是主调呢?我们真的可以有选择吗?面对诘问,勇气应该从何而来?时代的洪流下,怎样的思想和态度才不至于让自己成为牺牲品?我可以做些什么帮助我自己或是更多有同样疑惑的人?关于生育、婚姻、权利、性别,冲突从何而来?……

我想,这些问题会得到答案。

变老,然后带点坏脾气。

No. 5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怀疑与批判的美德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Patty

读书进度:50页

今天是第一天,我努力把半期论文的ddl都抛到一边,逃脱功利目标下的我最应该做的事,把时间划给纯粹的读书。我希望寻找一种摆脱焦虑的途径,让自己能够去做一件当下不那么有用的事情,从其中获得意义,解放一直以来被目标压抑的自己。

昨天刚刚听了罗新老师的一期节目,有关人本身,有关那些即使在宏大叙事下仍然不应该被忽视、被牺牲的一个个具体的人。

今天来看《有所不为的反叛者》,尽管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切入,不过字里行间还是随处可见的人。罗老师说的历史学家的美德,也是人的美德,是批判、怀疑和想象力,是不愿意丢弃思考的能力,是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通过经历他人的经历去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

我们读历史,更应当关注的,不是一个个必然趋势、历史潮流、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我们应当承认历史有太多偶然,太多曲折,但这才是历史区别于其他科学的地方,历史因其真实和不完美而更有价值。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过去有非常丰富的可能,而不是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呈现在某些叙述中的那样单一和绝对。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件,是这些水滴最终汇聚成了江河。

除此之外,罗老师还谈到遗忘。过去我所熟知的历史,大多由名垂千古的深刻记忆组成,读后才懂得,那些被遗忘的部分有同等的重要性。

正如幸存者偏差的启示意义,只有挖掘这些被刻意安排的遗忘,我们才能看到历史的另一面,历史不只是单线向前发展的,它总是在各种竞争力量的不断博弈中震荡徘徊的。它是人主导的,而不是客观规律指导的。在制造遗忘、删除记忆、清除杂音下写出的历史,是失真的历史。

所以至少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对抗遗忘。

@N&N

读书进度:p50,遗忘的竞争

从被小编加好友告知入选治疗所开始,我由最初的兴奋到后来沉静下来后不断思考着一个问题:收到的申请4000多份,为什么会是我?相信当然不会是随机抽签,我向来也不走幸运人设。也不会是我在群里第一天所说的——因为我每天工作12小时制忙得没时间看书。

我想其实我知道原因——因为我的职业。因为这是一份容易被甩锅、被临时工、被妖魔化的职业。我想我大概能明白编辑部的良苦用心。

这本书是我在五本备选书中一眼选中的,豆瓣评分8.8分,得到了相当的拥趸。最初书还没到之时,确实已经抢先看了一些豆瓣上的书摘,也充满了期待。现在,看了7分之一后,隐约觉得,好像不是我原先想的那种历史书。

罗教授是有鲜明的立场的,带着立场来写的这本随笔,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史书(当然他自己也说这是随笔)。我理解的史书,贵乎真,贵乎客观和中立。他身上同样也带着传统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印记,所以你会在书中不断地重复地读到某些强烈的想要改变现状拯救苍生的历史使命感。

然而我会对某些内容表示产生疑惑。例如,罗教授在讲到江南开发史时提到这是一部被被征服被压迫的痛苦的血泪史(p9),而不是江南开发浪漫史。作为大概是百越人土著后裔的我,不得不感兴趣,那么具体的史实是怎样的?出处何在?还有,到目前为止,理论方面的重复的论断会有点多,而可供举证的史实又略少。希望之后的内容能让我有更大收获吧。

@你是谁

读书进度:24页完

如果有特异功能,我最希望有的就是可以像橡皮擦一样,一键还原清零过去,在白纸上重新来过,可是人生怎能如此呢?人生是单向的,足以见得希望拥有特异功能的我有多么的不满意过去。

批判、怀疑、想象力不光是历史学家应如此,作为个人历史的创造者,批判、怀疑、想象力原不一定是我的悲观想法,对过去现在而言,白纸一样的不可预见的未来,不可不允许它不犯错误,想要重来也不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正视且面对,思过且反思。

历史到底可不可以决定未来呢,一开始我持肯定态度,盯着书本发呆半天:历史固然重要有意义,历史会影响现在,但绝对不会决定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还间着一个现在,也就是此刻,重要的此刻。

引用罗新老师《梦见昌平园落雪》,未来也许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样子,但是如果没有我们投入其中的那些期望和努力,这未来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是我们更加无法接受的样子。

@一三三三

读书进度:50/280

虽只看到前四篇,读来甚是耐人寻味。此书感觉意在于历史学一些观念的科普,入读门槛不高,很是好读,尤其是引用的北魏史官崔浩国史的命案,抽丝剥茧开来,把历史学家对一个历史事件真相的探讨追溯,再到揭述古代史学家直笔史德为内亚政权进入华夏文明转型作出的牺牲,环环相扣。既道出了历史绝非仅仅是一门求真科学精神的学科,亦是在探讨与斟酌群体记忆、失忆与遗忘的关联、路径和竞争。

想起博尔赫斯同样也写过一篇关于切断记忆的文章,在《长城和书》这一篇文章里,引用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片段,秦始皇称帝后修建了万里长城,下令焚书。历史的这些资料表明,空间范畴的长城和时间范畴的焚书是旨在阻挡死亡的有魔力的屏障。

斯宾诺莎说过,一切事物都希望永远存在;这位皇帝和他的方士们也许认为长生不死是内在的本质,外邪进不了一个封闭的世界。也许那位皇帝为了真正成为第一,便想重新开创时间,自称为’始’。

这些历史的叙述不仅仅在昭示着,历史是被制造的、为某种目的服务而选择性地遗忘、篡改、记录,而且它的目的在于当下,在于未来。

@Fiona

读书进度:第050页

感谢看理想主办的这次读不进去书活动,有幸被选中为读书人。选了《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这本书,一开始纯粹因为喜欢这个书名——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2020年这个特别的年,以及历年来累积成的今天的我,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尝试看一本书,然而多数时候只能看到纸上的字都在跳动,每每一本新书翻了几页,便半途而废,束之高阁。

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只是有些人还能多生猛一会儿,而有些人就任由锤打,委靡了下去。希望借由这或力量,或被推动,开启新的一天。

未来也许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样子,但是如果没有我们投入其中的那些期望和努力,这未来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是我们更加无法接受的样子。

当眼前变成了历史,当我们站在未来,回望来时的路,是我们那时的所为,决定了这个未来的样子,历史学家如此,被铭记于史册的人如此,每一个普通人亦如此。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一文中,好一个文化转型,这个词实在是太妙了。我以往读些闲杂散书,对历史典故知之甚少。北魏崔浩国史之狱,引人入胜,在一千多年后的人们看来是非常有趣的故事,可是崔浩以及所有被牵连其中的人,都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碎成泥,为文化转型添砖加瓦。

有人曾说,历史,是写给当权者的赞歌。

如果说,一个反叛者,有所不为是一条原则,那么也可谓有所为的反叛者?既为rebel,即是逆流而上,那么较之有所不为,有所为是不是更为可贵的力量?也许更是有所为的美德,使得今天的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不同的、多样的被记载被流传的史料?

@大香干

读书进度:1-50

第一天,读得太慢了……今日份的读书笔记也没写完,掐点提交,明天补完整。

历史学家的美德历史学家的职责:历史=混沌的过去中被诠释的部分;历史学=考察被使用的历史是否真确、是否被滥用(=求真)

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想象力批判、怀疑:历史本质上是一种论辩,是一种不同意,一种对已有论述的质疑、纠正、提升或抗争,是在过去的混沌中重新发现或发明关联、模式、意义与秩序。如果沉浸在已有论述中不加怀疑、不加批判,就成了旧历史的囚徒。

想象力: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往昔乃是异乡)。访问过去好比访问外国(异乡),那里的人们跟我们有点像也有点不像,观察他们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历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方式,而是通过让我们经历他人的经历,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在这一精神过程中,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学对历史的责任:历史学家参与了历史的内在发展,至少是做了很多推波助澜的事。比如德国历史学家的民族主义史观催生纳粹德国的历史。

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反犹主义,作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历史观,不能不说是17、18世纪以来德国历史学家的制造品,他们宣讲民族史, 特别是日耳曼民族史观。[德意志浪漫主义:崇尚情感文化、催生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同样看看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发展状况,做历史的在网络上很容易招爱国者的骂。他们已经被教育成这个样子,他们骂是因为你说的历史和他们知道的历史不一样,他们相信自己知道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这些他们的眼中的常识同样是长久以来许多历史学家参与制造的。[我也常常怀疑历史课本的某些论断和对某些问题的避而不谈有民族主义倾向……]

@小白白菜

读书进度:第006页 历史学家的美德

我感觉我选了一本大学历史书回到了大学历史课……

序—身处思想激荡,变化倏忽的时代,常有如鲠在喉的窘迫应该是今天(此处仅指近一二年,近几个月,当下的今天)很多不同时代人的感受。前不久有老师发感叹,感觉自己和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割裂感,我猜这样的感叹会越来越多。

001—006:开篇就是历史理论课,恍惚回到了大学上史学理论的时候。还是正宗的唯物主义史观,本篇主谈历史学家的本能(或曰基本职业素养)

—求真,以及历史学家的三大美德—批判,怀疑,想象力。关于美德没啥可说的,此处说不定可对比《历史学十二讲》和《论怀疑者》,明天把第二本书找来看看(因为第一本我还没买),说不定对比起来会有更有意思的发现。

@菠萝一口吃不完

读书进度:P50

今日看完了很长的一章:遗忘的竞争。一开篇用博尔赫斯小说《博闻强识的富内斯》引入,说出那句:我的记忆就像一个垃圾场,来表明出是遗忘造就了历史,而制造遗忘是社会用以建构和维持集体记忆的手段之一。用北魏的崔浩国史案举例,分析他获罪的背后,是当时社会转型期原本被遗忘的历史突然被提醒之后的恼怒。

文化转型背后的遗忘,可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历史不是一锤定音,而是高度不确定。

关于历史的遗忘研究甚至比历史研究本身更重要,提醒我们要时刻警醒,究竟在我们的记忆中制造遗忘的多元力量分别是什么。

今日阅读进度有点受阻,如果没有参与这个计划,可能回家瘫着睡觉一气呵成,现在倒是内心不安挣扎着起来看完了这一章,收获颇多。期待明天与你相见~晚安。

@喵柒

读书进度:75

历史由谁写、写给谁以及为了什么目的而写?我们要知道,历史越是单一、清晰、纯粹、清晰,越是危险,被隐藏、被改写、被遗忘的就越多。

我们要拂去竞争的烟尘理解过去,展示历史本来的多种可能。

@半五十

读书进度:前八篇文章

说起来也是惭愧,虽说我本科就读的也是历史学,但读书不勤,四年也就这么得过且过了。这次拿到罗新教授的书,又回想起本科的时光,特意翻出第一堂史学专业课的笔记,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大学时,教授们经常说有两种研究者,一种是说人话的,一种是不说人话的。显然,罗新教授在《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一书中属于前者。

其实,这本书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但这并不能抹去它的价值,书中包含了罗新教授关于史学研究的思考,也有他专业研究领域内的论文。总体而言是一本非常阅读友好的小书,文笔平和,娓娓道来,即使非史学出身也能轻松读懂。

对于史学专业的新生而言,这也是一本入门的好书,有助于建立起对于史学研究的健全认识。罗新教授在此书的前几篇随笔中提出了对于史学研究者的期望,正如书名,史学研究者应当去做一个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什么是反叛?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史料的解读有独立的思考,敢于质疑立不住脚跟的说法,对于历史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就像本书的副标题一样,怀疑、批判和想象力是史学研究者应当具备的美德。除此之外,罗新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且鲜被提及的观点:关注被遗忘的历史。

事实上,现存的各种历史故事都是人为选择后的结果,统治者通常会肆意篡改历史以符合统治的需求,而未被选择的说法则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消失殆尽,这种挑选过程的背后折射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时代思潮,不失为还原历史语境的一种方法。

什么是有所不为?罗新教授在序言中提到在他上学时,田余庆教授曾对学生提出有猷有为有守的要求,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

有操守的含义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自然是好理解的,史学研究的意义之一就是展示世界是如何从过去发展到现在的,以这条发展脉络可以指导我们通向未来的道路。如果史学研究者不作为、不揭露,那么未来如何变得更好?那么,有所不为又该如何理解?这里的不为并不是屈从,也不是噤声,而是不去做有碍社会发展的研究,不去下挑拨负面情绪的结论。

正如罗新教授在书中提及的,将国家引向罪恶渊薮的民族主义史学,或者是将现代科技滥用至历史研究中,这些都是史学研究者应当规避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惨痛的教训,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所不为甚至比有所为更可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万个冷知识 » 写读书笔记,难如借钱给别人读书周DAY1
分享到: 更多 (0)

百万个冷知识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