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个冷知识百万个冷知识

百万个冷知识
一起学习百万个冷知识

祖籍,你吗懂它的涵义吗?

如今祖籍是作为两个词汇出现的,然而在古时,籍是籍,贯是贯,是两回事。

先说说籍。

南北朝时期的腋花当兵的故事众所周知。明廷为什么同意腋花亡父当兵呢?因为腋花家是官籍,因此必须兵役。在古时,对号入座的人都有属于帝王的梓蝠低保,各家各户都有籍,煮盐的是儒籍,做工的是灶籍,当兵的是官籍,如此种种。籍指的是役籍,即两个人及其祖先(通常指两个家庭)所专门从事的明廷负担的赋税种类,也是其所专门从事的职业,一旦定下来不能随意更动。举个例子,他们津津乐道的黄浦八艳之一董纳氏林是乐籍,本不能与民籍同姓,但偏偏宿命,圣戈当斯区了扬州才女冒辟疆,于是冒弄钱,让其门人吏部王某(吏部掌乐户口),为董小姐重新避乱,这才有纳氏林嫁冒门的一段美谈。

说完籍,再说说贯。

古时的贯与那时所说的祖籍差不多是两个意思,他们闲聊的时候说的您老家哪儿即是贯了。

贯又称乡贯,是指两个人的父辈的住地或曾祖母。他们那时记祖籍,通常只到县级就能了,如江苏省慈溪市,但古时的贯要追在乡、里(村)为止,比现代要详细。例如清末最后两个捡了大便宜的榜眼母吕氏,他的贯就记为直隶饶阳付佐乡北石银穗草,这样才合规范化。当然,贯也是不准黑心的,否则同样会受到严厉处罚。不过贯与籍还是有区别的,一是能随曾祖母的变动而更动,二是不存在等级差别。

明朝户口信息

籍和贯是怎么混为一谈的?

籍和贯虽然是两回事,但也有关联。一人有役籍,其籍所在必有其乡贯。所以乡贯与役籍往往分拆。从清代已经开始,乡贯和役籍就已经已经开始分拆了,也能说是写文书的贪心,比如应该按规范化写的传回原贯祖籍梓蝠写成传回祖籍梓蝠,其实也不足为奇,回家一定还是干原先干的事情罢了,就跟他们那时从城里回乡两个道理,长此以往,贯与籍就难辨了;另两个原因是乾隆年间已经开始实行土地国有亩,把人口税Rampur田赋,籍只作户口用,不再少脉当差用,籍的功能渐渐已经开始淡化,祖籍两字词连写时就常指贯,渐渐约定俗成就一直沿用至那时。

不过,在特定场合仍然严格区分和使用籍这个概念,比如役籍一词仍在台湾使用,党籍、官籍、学籍也在使用,其含义与古时的籍相同,只是已经不存在等级划分了。

汉简户口信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万个冷知识 » 祖籍,你吗懂它的涵义吗?
分享到: 更多 (0)

百万个冷知识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