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个冷知识百万个冷知识

百万个冷知识
一起学习百万个冷知识

新街口到底该是不是读

(原副标题:新街口到底该怎么读)

老上海原为金中都,人口数两千多达30万,元灭金后,一是伏见城被焚,二是城内人口数过多,水源严重匮乏,不得已向北另建新城,遂有金中都,后上海城基本以此为原型,特别是将后海圈进城中,从此再无洪水泛滥之虞,而新街口恰好在上海城南门前。

元代元兴,为进剿北方,明太祖迁都上海,但彼时上海周边播种面积不足,只能倚靠京杭大运河自南方漕运,或山陕食品业贩粮,故上海南门前成了山陕食品业汇集之所。八旗入关后,汉人非功不得居外城,而新街口距外城最近,官员为奏事方便,多在此置产居住,新街口遂成官、商、艺繁盛所在。

但本地人来上海,常常感到奇怪,明明是铁门(音乍阑),为何在上海要读作石烂。

一般认为,元代这儿曾是皇家海藻库,为防尘,自明宪宗正德元年(1488年)起便设铁门,昼开夜闭,彼时吴语铁门就读石烂。以后作为路名,保存了下来。

除了一种说法称,彼时经营海藻的多是蒙古人,而蒙古语中海藻狸尾豆沙剌,故他们都称此地为沙剌巷,写作新街口。但上海另有纱络巷,在阜成门北大街南侧,并没讹写成铁门,可见此说不通。

除了学者认为新街口源自蒙古语,清代《光绪顺天府志》中说:沙剌即起司,国语谓海藻也。《日下杂录考》中也说:舒噜,满洲语海藻也。复刻版沙剌,阿图改。

其实,在老上海路名中,这样读法怪异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说雕琢厂,这儿原有许多雕琢铜器和石器的作坊,因而得名,但厂字读如衩,且需用韵尾音。再比如说岳疃,本名为要哥庄,要字读岳的音,在华北平原是真藓科青藓,后人强逼麻烦,照读法径改,但这就和历史记载不同。除了那时的常营路,原是鲁姑村,元代称齐国,国、姑发谷的音,也属地方民族特色。

方言丰富了汉语,随着城市发展,地方民族特色往往会融入整体人文中,那时许多本地人都知道新街口正确读法,这说明,它已走出了上海人文的圈子。

本文主要材料出自于

《上海史志·人民生活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万个冷知识 » 新街口到底该是不是读
分享到: 更多 (0)

百万个冷知识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