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个冷知识百万个冷知识

百万个冷知识
一起学习百万个冷知识

名川资本王求乐:Facebook诞生与成长趣事 ----《Facebook效应》读书笔记(全)(王柏川70万投资)

名川资本王求乐:Facebook诞生与成长趣事 ----《Facebook效应》读书笔记(全)

2018-01-22 原创:王求乐 (名川资本创始人)

(特别说明:将名川资本微信公号的上下篇,整理和转移到知乎时,鄙人对部分章节的顺序做了调整,同时修改了于此有关的章节的内容和提法,以期一气呵成! 读书笔记乃个人的一知半解,欢迎有志之士批评指正!)

我实在是太愚蠢了,《Facebook效应》买回来很久,一直没认真读。创业一年半,体会渐深,我才开始认真品读。这是一本旧书,2010年出版,却真的是一本内容翔实的好书,里面全是创业和融资的鲜活案例。

国内绝大多数公司传记,都在一味地唱赞歌。即便吴晓波老师撰写的《腾讯传》,也不例外。与联想、华为、阿里、京东有关的传记,几乎都一个套路。但是现实远不止这些。

从哲学上说,世间万物,总是阴阳兼具,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而,真实的创业和投资,固然有其光鲜的一幕一幕,但也同样充满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斗争、负面和不确定性。作家们刻意回避或淡化后者,就多少显得有些不真实,作品读起来自然单薄、失真、无趣。

《Facebook效应》详细记录了这家网络科技巨头诞生、发展的前六年,再现了FACEBOOK公司和其中人物的前生后世、喜怒哀乐、优劣好坏。全书叙事手法奇特,节奏感强,环环紧扣,跌宕起伏,读起来生动、惊险、有趣、共鸣。

作为职业投资人,我的《Facebook效应》读书笔记,重点放在书的前半部,焦点是FACEBOOK的团队、产品、融资。我同时想说明一下,扎克伯格最幸运的地方之一,在于他很早就建立了水平极高的董事会(Peter Thiel、Jim Breyer)以及顾问班子(Reid Hoffman,Marc Andreessen, Ron Conway,Don Graham, Mark Pincus等人)。我过去的经验是,越是水平极高的董事会,辩论就会越激烈!

那些“你好我好”的董事会,注定无法驾驭和成就一家优秀的公司,更遑论打造顶级企业!这一点,请创业者们深思。ACCEL PARTNERS老大Jim Breyer亲任董事,是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幸事,他在产品战略、收入模式、团队建设、文化塑造等各方面的标准,都非常之高;他在董事会常常发起讨论、倡导思辨,是FB最具建设性的一个外部董事。如果你们乐意拥有类似的董事,欢迎来找名川资本王求乐。

出于职业病,我将不按书中的章节介绍本书内容,而是一上来就跳到有关融资的几个章节。

让我们开始!
《FACEBOOK效应》封面

1. FACEBOOK的最早投资人:霍夫曼将领投资格,拱手让给Peter

Thiel

2004年夏天,FB服务器和带宽成本就迅速增加,因此需要外部注资。公司总裁Parker找到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霍夫曼是个SNS方面的老手,他是Friendster的投资人、LinkedIn的创始人(2003年2月Friendster成立这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SNS,霍夫曼投入10万美金,并在秋天拉来KPCB 和Benchmark的1300万美元投资;

同年5月,霍夫曼自己创办LinkedIn,提供职场社交服务)。

也就是说,霍夫曼本来有机会成为FB最早的外部投资人。深知LinkedIn有局限,霍夫曼很赞赏FB的创意。考虑到今后双方股东们都会顾虑利益冲突问题,因此他决定将领投机会让给其他人,于是他将FB推荐给Peter Thiel。Peter很喜欢这个点子,投了50万,占10%股份;

霍夫曼跟投了区区4万美金,但这足以让他的回报,超过自己持有的LinkedIn股份价值!霍夫曼的合伙人Mark Pincus也跟投了4万美金(中文版翻译不准确)。包括霍夫曼和Pincus在内的天使投资者团队,合计跟投了60万美金。

霍夫曼的高姿态,给Facebook带来极大的提升:Peter加入董事会,让公司的档次,瞬间提高了N个数量级。

Peter Thiel

2. 扎克伯格竟然耍了红杉!

小扎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投入到FACEBOOK上,2004年网站上线前后,他又同时和安德鲁·麦克科伦(Andrew McCollum)合伙,设计Wirehog软件,提供点对点分享服务,用户可以借此互换音乐、视频、文件和数码资料。

扎克伯格同时做FB和Wirehog,显然是为了分散个人的风险。但是这个软件一直跌跌撞撞,发展的并不顺利。

扎克伯格

相反,FB用户数量在飞速发展,拿到了Peter Thiel的天使投资,但是天生敏感的扎克伯格还是缺乏安全感。他一直在FB之外同时经营Wirehog项目,这遭到合伙人们的质疑,因为他的精力太过分散。扎克伯格不为所动,顽固地坚持下去,到了Wirehog上线,由于功能太过复杂,用户并不买账,小扎决定迅速收手,将这个项目贬入冷宫! 自此开始,扎克才算真正走上正轨。

红杉是识货的,Michael Moritz 对FB充满兴趣。但是FB负责对外融资的总裁Parker,在上一次创立Plaxo后被投资人红杉一脚踹走,因此坚决不同意红杉再来染指FACEBOOK。于是小扎决定死马当活马医,把打入冷宫的Wirehog(Parker不在乎这个破项目)拿出来忽悠红杉。

但是,由于他去红杉办公室迟到了(好像是故意的),这个事情立即over。 红杉失去了FB的机会,小扎也终于有理由向Wirehog小伙伴们宣布彻底放弃这个项目。

3. 扎克伯格是个犹太人,种子资金也来自犹太人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小扎是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他的父亲是牙医,母亲是心理学家,他是家中四个孩子里唯一的男孩,排行老二。也就是说,他出生在一个殷实人家。

扎克伯格最早的投资人、合伙人萨维林(Eduardo Saverin)来自巴西,也是犹太人。 二人在哈佛犹太学生联谊会(Alpha Epsilon Pi)结识。 FB孕育之初,两人各自投入1000美元的种子基金。幸亏Saverin是个富二代,公司在完成天使融资之前,一直都是他和小扎支付公司的营运资金。(难道,创业伙伴最好是个富二代?)

4. 小扎第一个项目挂了,合伙人因此犯了“百亿美元的错误”

扎克伯格的第一个项目,叫做Facemash,一款将哈佛学生花名册的照片,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们进行相貌评价的工具。几个同学在宿舍中捣鼓了一阵子之后,2003年11月,这款工具上线,立即收到哈佛学生的热烈响应。 但这也引起部分同学的反感,《哈佛深红报》斥责网站“低俗”。哈佛黑人女子协会和拉丁美洲女子问题组织这两个学生团队,都对小扎进行抗议(你们懂的!)。

后果很严重,校方立即制止了这个项目,停止网站的运营,扎克伯格受到了“留校察看”的严重处分。(创业真冒险!)

这里有个插曲,扎克伯格的大三年级师兄乔·格林住在小扎隔壁,是Facemash项目的拍档。格林的父亲是大学教授,他认为小扎是个危险分子,要求儿子和他划清界限! 这个教授还告诫小扎:在学校要遵守纪律,免遭开除的命运。

格林是个听话的孩子,接下来扎克伯格拉他入伙做Facebook,各自投入1000美元的时候,迫于父亲的压力,他打了退堂鼓,拒绝了邀请,从此和小扎没了瓜葛。后来,他总是自嘲这个决定,称之为自己犯下的“数十乃至数百亿美元的错误”!(想发财,就别听你爹的!)

5. Thefacebook(最早的名字),不打无把握之仗

扎克伯格是个编程高手,Facemash偃旗息鼓后,他又为不同的团队做了12个项目。其中一段时间,他加入三个大四的师兄,创建“哈佛联谊会”,这是一个约会和交谊网站,三个师兄中包括一对双胞胎Winklevoss兄弟。这个事情并未干成,小扎后来干脆不管他们了,自己干自己的。 但这为后来埋下了祸根,2004年中,Facebook发展日益迅猛,Winklevoss兄弟开始起诉扎克伯格,他们坚持认为小扎剽窃了他们的主意。曾经有好一阵子,Facebook都被这个案件缠绕。

2003年秋,小扎又在哈佛参与Harvard Connection(后更名ConnectU)的社交网站开发。但是他很快就放弃这个工作,转而集中精力搞自己的Thefacebook,与ConnectU在2004年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并最终胜出。但是,ConnectU的创始人格林斯潘起诉小扎抄袭了自己,最终双方和解,FB花钱消灾。

大约在2003年~2004年初期间,小扎还参与了一个叫Friendster的社交网站。这个网站要邀请用户创建自己的“个人简介”,填写个人爱好、喜欢的音乐及其他相关资料,并链接到同站的朋友那里,其内核是帮助用户约炮,并风靡一时。与此同时,一个叫做MySpace的社交网站对公众开放,快速发展壮大。

目睹Friendster成为现实,哈佛学生呼吁建立在线肖像集。 《哈佛深红报》这一次转变态度,支持这个创意,并且描述了如何设立类似电子花名册的方法。就在严谨的哈佛人围绕这个事情的潜在法律问题,讨论不休时,扎克伯格已经悄悄动手在实现这个点子了。 事实上,第一次项目遭校方干预而失败,小扎并未死心。就所受的欢迎度而言,那个项目很成功。他一直在寻找新的机会。受到《哈佛深红报》的启发(也许还有Winklevoss兄弟的更多启发),结合深入研究AIM用户在网上离开留言、幽默评价的启发,扎克伯格秘密锻造自己的新产品。

不同于不识好歹的格林,小扎的犹太人同学Saverin很喜欢这个点子,他投入同等的1000美元资金,占了1/3股份,加入了扎克伯格。 这个犹太人头脑灵活,在初期负责公司的业务和收入拓展。 虽然后来他和小扎反目,但他是扎克伯格最早的、唯一的、真正的Co-founder。

2004年2月4日下午,扎克伯格的Thefacebook上线了,这个网站允许用户创建自己的目录、上传头像,查找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勾画自己的校园社交圈子。

网站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允许学生创立社群、安排会议、发布聚会通知。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ly,网站把哈佛的课程选修功能放了上去,这样学生就能知道有哪个漂亮的异性好友(或好友的好友)选修了什么课程,从而决定自己是否选修此课了。

网站还开放了“捅一下”的调戏功能。所有这些功能,多为了让学生充分释放荷尔蒙。Thefacebook网站一下子在哈佛校园热爆了!(似曾相识? 您们看到了QQ的影子吗?)

在A轮融资之后,公司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是拿到域名。目前的http://www.thefacebook.com这个名字太长了。他们找到http://www.facebook.com的域名持有人About-Face公司。 About-Face同意出售域名,但是要了一个高价,20万美金。 Facebook似乎对价格有些不爽,因此想用公司的股份来支付对价,但遭到对方拒绝!About-Face很高兴地拿到20万美元现金,却犯下数亿美金的错误。

我可以大胆推测:无论扎克伯格是否窃取和抄袭了那些网站,但他在参与其中的时候,一定从中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反过来说,FACEBOOK后来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扎克伯格在做FB之前,已经在SNS领域参与了如此之多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极多的观察和思考。 现在媒体往往一上来就吹嘘小扎是个辍学生,但我要说:扎克伯格更是一个有头脑、有准备的创始人!创业如此,做VC投资何尝不也是这个道理?!

前人说:不打无把握之仗!

6. 第一个雇员Moscovitz,不懂编程的CTO

Facebook上线3周,就拥有了6000名用户,非常活跃的用户。 业务拓展、网站运营和维护,都需要人手。室友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covitz)自告奋勇,小扎于是雇佣了他,给了5%股份作为酬劳。

Moscovitz是个天才!他本来的主要任务,是去其它校园推广Facebook,但他心高气傲,不甘于此。虽然对编程一窍不通,Moscovitz还是去买了编程入门书籍,从头学起,从模仿小扎的编程开始做起,这个天赋极高、才华横溢、善于管理的室友,很快就成为公司的CTO。 (英雄不问出处!)

Dustin Moscovitz

第二个雇员是小扎的高中同学,亚当·德安杰罗(Adam D’Angelo)。这家伙也是个天才,他就读的是Caltech(不知道这个学校的请自己去百度,钱学森你总知道吧!),小扎聘请他来编程帮助添加新学校。

稍后,扎克伯格的另一个室友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也掺和进来,成为网站的发言人,这个职务充分考虑了此人的口才和教养。

7. 讽刺!扎克伯格不是Facebook的资深用户

扎克伯格在http://Thefacebook.com网站上的编号是4号(前三个是测试账号),5号是室友休斯,6号是Moscovitz。

但是颇为讽刺的是,扎克伯格并不很痴迷自己的网站,在他频繁登陆这个网站的时候,大多数时间他都不是作为用户去体验和玩耍,而是作为管理者在思考。(天生商业天赋!)

关于小扎不是资深用户的事情,作者重点讲道:“事实上,其他网站的创始人和早期的成员,也同样如此!”(你们同意吗?)

8. Y2M差点成为第一个投资人

最早有机会投资FB的不是霍夫曼和Peter Thiel那帮人,而是Y2M,一家校园广告代理商。早在2004年春夏之交,负责FB业务收入的Saverin,就找到Y2M,洽谈成几笔交易,帮助MasterCard在投放信用卡广告,拓展学生群体。

Y2M意识到这家网站的潜在价值不小,于是主动提出来要投资。 扎克伯格开出的条件是:MasterCard带来的广告收入至少要有2500万美元,他才会考虑此事,因此Y2M只能推迟投资事宜,后来再无机会。Y2M负责和FB打交道的主管Tricia Black此后要求加入FB。后来,Y2M的CEO JohnFees同意这位心腹爱将加入FB,Black成为公司的第一个销售副总裁,直至2005年4月KevinColleran加入并取代了她的职位。

9. 让人又爱又恨的肖恩·帕克(Sean Parker)加盟,成为总裁

Thefacebook网站上线3个月之后,已经向数十所院校开放。由于Wirehog项目伙伴McCollum要前往加州的游戏商EA实习,Facebook的另一人合伙人D’Angelo也在加州就读,2004年6月,扎克伯格决定趁着暑期搬到硅谷去试试看,毕竟硅谷人才济济,那里才是美国创新的持续源泉和圣地。

Sean Parker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扎克伯格去硅谷还有一个因素:目前的几个伙伴都是学生,没什么经验,他需要经验丰富的创业牛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来辅佐自己。

Parker没读过大学,但出道很早,在互联网界辈分很高,是扎克伯格的半个偶像。早在1995年,15岁的Parker就在互联网业开始混世了。1999年,他加入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一起创办Netpster,推出在线音乐服务,引起轩然大波,但这次合作似乎并不愉快,于是他被迫走人。离开Netpster后,Parker又创办Plaxo,提供在线地址簿服务,公司很快融得数百万美金。但是Parker生活放荡不羁,工作也非常随意,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和投资人冲突日益扩大,最终他被投资人和伙伴解雇了,再度离开自己创建的公司。(是个坏小子!)

早在两个月前(2004年4月),Parker在纽约偶遇扎克伯格,二人相互欣赏,相见恨晚。小扎早就对Parker有所仰慕,Parker早前创办的两家公司,其业务都和小扎对Facebook的规划有很强的关联性。 而Parker则被扎克伯格深深吸引,认为他有“王者气概”!

小扎来到加州,很快搞定Parker,将其招至麾下,给了其总裁的头衔。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无比英明。 Parker在硅谷人脉很广,懂得生活,很会PR,成为FB网站在硅谷的代言人,很快Facebook在硅谷就在硅谷的投资圈小有名气。 Parker还拥有超人的商业头脑,在谈判中手段花样百出,为Facebook的业务发展、尤其是公司的融资,立下汗马功劳。Parker加入团队,还带来了一个额外的福利,团队可以随意使用他的宝马5系轿车。

引入Parker充满了风险和争议。 因为Parker本身就充满争议,他的历史污点很多,两次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生活也不够检点。扎克伯格的外部朋友们觉得Parker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他们试图阻止Parker入局,但小扎坚持自己的决定。

引入Parker也带来了摩擦。 Parker始终认为,小扎应该放弃Wirehog项目,他认为这个项目不光没有前途,而且还会有法律风险,Facebook作为提供关联服务的公司,可能会被牵扯进去。小扎完全漠视Parker的意见,一意孤行。

2004年暑假结束时,FB的用户已经超过20万人,计划9月份再拓展70所学校。小扎和Moscovitz决定辍学,加上Parker和另一个成员,公司终于有了4位全职员工。

10. 联合创始人Saverin提前出局

Saverin是公司真正的联合创始人。他为公司的发展,出钱出力。他不光持续不断地往网站投入资金,还为公司拓展广告收入。由于团队多数成员抵制过早和过度的变现,Saverin夹在广告商和公司之间左右为难,业务举步维艰。另一个麻烦是他一直呆在东部,没有和团队一起搬迁到加州,这让他和团队的沟通出现了更多的困难。

Eduardo Saverin

他还和小扎一样,对公司的前途,并不确信。如果说小扎是通过Wirehog项目作为退路,Saverin则是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MBA,“不管公司有多么需要,我都会优先考虑学业”。 (犯了浑!)

Parker加入公司后,公司开始考虑对外融资,Saverin却成了拦路虎。在融资和公司运营两个方面,小扎和Saverin的分歧和争执不断,以至于小扎只能独自用自己的积蓄,购买服务器,维持公司运转。

为了扫清融资障碍,公司进行了重组:小扎持有51%股份,是公司唯一的董事;Saverin股份仍然是1/3(即34.4%);Moscovitz持有6.81%; Parker则持有6.47%;同时规定,Moscovitz和Parker入职1年后,持股比例翻番,因此会大大稀释Saverin的股份。

由此,Parker推动公司的融资走入快车道。加入公司不久,Parker就拉来Peter和霍夫曼,成为天使投资人。

后来,Saverin和公司翻了脸,对簿公堂。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11. 卸掉投资人霍夫曼的右手,挖来科勒成为FB军师和灵魂人物

和Parker一样,马特·科勒(Matt Cohler)绝对也是个异类。他在耶鲁大学毕业,学习音乐(你们一定记得,徐小平老师也是学音乐滴,哈哈哈)。毕业后在麦肯锡工作,在中国市场服务。后来他加入霍夫曼,为其出谋划策,在LinkedIn的早期发展中功不可没。霍夫曼投资FB的时候,他出席了相关的Presentation和会议,对公司印象深刻。他也想参与本次天使轮投资,小扎和Parker以公司融得超额为理由,予以拒绝。这难不倒科勒,他最终还是找到办法参与了天使投资。

Matt Cohler

在Facebook融得天使资金,又和红杉谈崩了Wirehog项目之后,扎克伯格和团队全力押宝到Facebook上。公司迫切需要更多高级人才,Parker于是找到科勒,说服他跳槽到Facebook。科勒看重Facebook的前景和股票价值,因此做了充分的工作之后,决定加入FB,做公司的战略管理,其实就是小扎的狗头军师!

由于科勒参与创建LinkedIn,且天生聪明,手腕极佳,又做过咨询工作,因此他的任务主要是做扎克伯格的“智囊”。他的加入,让FB的团队从此有了正规军!此前的团队成员,要么是学生直接加入,要么是争议颇大的分子。

28岁的科勒,在团队中最为老练。他头脑冷静,在FACEBOOK团队中拥有权威,他很清楚公司的战略方向, 成为公司默认的领军人物。在FB发展的早期阶段,在管理和运营上科勒一直都是公司团队的灵魂。(创始人最好能给自己找个军师,或者几个外部顾问!

12. Myspace威胁,FACEBOOK的应对策略

在FACEBOOK的发展过程中,最大、最持久的威胁之一,就是Myspace。2004年11月,Myspace初期的用户规模达到500万,是FB用户规模的5倍。

两家网站的指导思想非常不同,FB是Myspace的逆向企业。Myspace不对用户进行任何限制,而FB则严格控制用户的身份真实性、查看其他用户的权限,设置一些隐私保护等等。 FB的创建者们相信,用户将会更信任FB,更有安全感,网站更有秩序。

FACEBOOK早年始终坚守两个原则:用户注册必须是真实身份,且每个人只能有一个账号!而Myspace则类似于国内的各大社交工具的早年情况,用户可以注册无数个身份,真假难辨。FACEBOOK这两条原则,虽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那个坏分子的活跃度,但却占据了至高无上的道德优势,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因为每个人都希望他/她在搭讪的对方,是个真人! 道理极其简单,越透明的东西,越能持久。

后来,Myspace被新闻集团收购。 被一个多元化传媒集团吞并,意味着Myspace从此丧失了灵活性和创造力。FB举办了一场庆祝活动,最大的威胁解除了。Parker还代表公司给Myspace的CEO打了电话,表示哀悼,没想到对方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们持有Myspace的股份很少!(CEO股份很少的公司,我不投! )

13. ACCEL注资大战:“我一定要投这家公司!”

在天使融资之后,FACEBOOK发展更加迅速。随着公司业务发展,FACEBOOK和资本界的接触,也密切起来。负责融资的FB总裁Parker,左右逢源,却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各家机构玩的团团转。到2015年2月初,已经有12家VC,4家科技企业,1家报业集团,合计17家公司,对FACEBOOK伸出橄榄枝。 作为此事的注脚,KPCB 和Benchmark 在Friendster因为项目上吃尽了苦头,对SNS敬而远之,居然对FB毫无兴趣,不鸟扎克伯格! (这不妨碍两家继续成为牛逼的VC。 此外,VC和媒体朋友们,请不要迷信任何人、任何机构的神话!)

在潜在投资人中,《华盛顿邮报》条件最好,报价5000万美金的投后估值,并且不干预和限制管理层的经营,甘作“哑巴投资人”。撮合这门生意的,是这家报业集团战略投资部门高级职员Chris Ma的女儿,她是扎克伯格的哈佛好友。

ACCEL基金的老大Jim Breyer

谈判期间,公司为了应付服务器扩张需要,还从Western Technology Investment(WTI)借了100万美金的可转债,其转换条件是: 如果本次融资超过5000万美金估值,则按本次估值转股;如果低于5000万美金,则按上一轮的500万美金转股。(WTI赚翻了!)

到了2005年3月底,《华盛顿邮报》自以为快要得手的时候,半路杀出程咬金。Viacom希望以7500万美元价格,收购FB,并与http://MTV.com合并。 但是小扎不愿意卖掉公司,虽然他可以由此获得3500万现金。 Parker故意透露风声给《华盛顿邮报》,为了对抗Viacom,报纸的老板Graham亲自出马,提高价格到投后估值6000万美金,投资600万美金,占比10%,双方就此商定了大部分条款。《华盛顿邮报》由此松了口气。就在他们放松警惕,打算慢悠悠交割(closing)的时候,又一个程咬金杀出来。

ACCEL PARTNERS早年曾是美国最负盛名的VC机构之一,但是近年来乏善可陈,没什么明星项目,其最忠诚的LP哈佛大学甚至要抽逃资本。奄奄一息的ACCEL PARTNERS试图通过投资社交网络,重整旗鼓,而FACEBOOK让他们看到了希望,ACCEL老大Jim Breyer认定这是ACCEL的救命草,志在必得,“我一定要投资这家公司”!

经过来回试探,ACCEL对FACEBOOK终于有了谱。为了击退其它竞争者,ACCEL开出了投后1亿美金的价格。 对于一个由20岁的辍学CEO领导、只有7名员工、年收入不到100万美金的公司,这可真是一个天价!但这可能也是本世纪初以来,全球最划算的一笔VC投资了(哪位请计算一下MIH的回报,以IPO时点市值计算)。

到这个时候,一切潜在的其他投资人,都注定了完败命运。但是,扎克伯格却非常不安,他哭泣起来,因为他已经答应了《华盛顿邮报》的条款。他直接给《华盛顿邮报》的老板Graham打电话,说明情况,乞求指示。期间,ACCEL的老大Jim似乎感到内疚(也有可能是怕这家最牛的报纸对ACCEL发飙),建议这家报纸和ACCEL一起共同投资这个案子。可是Graham认为价格过高,且认为Jim只是在表演罢了,因此婉拒这个提议。毕竟,Graham是个宽宏大量的长者,他“建议”小扎选择ACCEL而不是自己! 他还原谅了扎克伯格,而且答应做他的私人顾问。扎克伯格如释重负。这就是公司的A轮融资。

ACCEL发掘FB项目的功臣是Kevin Efrusy。 但是到了快签约的时候,扎克伯格却要求ACCEL老大Jim Breyer亲自坐在董事会上(正如同我们投资上深圳光峰光电时,李博士要求阎焱先生担任母公司董事一样,而VIE架构下的其它公司的董事职位,都是由我担任的)。Efrusy虽然很不爽,却也没有办法。 Jim决定接受这个条件,但作为交换,他要求自己跟投100万美金到FB,扎克伯格爽快地答应了!

这一段落,学到的最大lesson,就是对于自己判定牛逼的项目:(1)不要怕贵;(2)契而不舍;(3)不要迷信任何所谓的投资牛人,好项目一定只有两三个毛人能看得懂,往往争议极大,absolutely controversial!

14、 招聘年轻人吧,让他们辍学!

拿到ACCEL给予的A轮投资,突然之间,公司似乎无所不能。资金不再是障碍,其业务也在学生中飞速增长。

拿到融资之后,FB决定扩招人马。 FACEBOOK尤其喜欢招聘大学生,并诱使他们辍学,全职加入FB。公司许诺,如果某人退学来FACEBOOK工作一段时间,未来复学的话,公司可以为其支付学费。公司往往以招聘实习生的名义,面试学生,一旦遇到合适的,就会迫使应聘者退学:“退学吧,因为我们只招聘全职员工!”

在FB招募到的年轻人中,有位名叫陈士骏(Steve Chen),是Paypal早期的技术极客,“Paypal黑帮”成员之一。但是这个Steve只干了几周,就撂了挑子。 科勒威逼利诱:“你在放弃一座金山!” 但很快,Steve垒了另一座属于自己的金山,YouTuBe!(金子总会发光!)

15、 小扎的交流恐惧症

日常工作中,扎克伯格的交流方式十分诡异。即使近在咫尺的同事,他也要用IM去交流,而不是吼一声:“Hey, 鸟人,帮我把网站修复!” 这种风格,是一种病。

MARC ANDREESSON也同样如此,他喜欢带着耳机,故意不让别人打扰,其实他的耳机里什么也没在播放,他宁愿人们写邮件给他,却讨厌当面说话,更憎恶打电话,电话交流简直会要了他的命!

16、 Parker离开FB,这是第三次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

FB总裁Parker,在公司融资中功勋卓著,把价格从5000万美金抬到一亿多美金。他早年两次创业中,但都被踢出公司。FB是他第三次创业,他吸取前车之鉴,设立很多措施,防止小扎和自己被扫除出局。

投资人ACCEL怒不可遏,决定将其干掉! 失去同事们的支持,Parker伤心地、第三次离开自己参与创办的公司。(这是命!)

此事在下文会再次提扎和Jim在唱双簧罢了)。最红,还是Parker的朋友Peter Thiel介入进来,他劝离了Parker!

扎克伯格本来就是董事,而且他此前已经有权力任命一名新的董事。Parker离开公司时,坚持要求,自己的董事席位由扎克伯格继承。也就是说,扎克伯格掌握了董事会5个席位中的3个席位!对投资人满腹怨恨的Parker,虽然不情愿离开FACEBOOK,但还是和小扎结成统一战线。

后来,扎克伯格任命自己的顾问Marc Andreessen担任其中的一个董事。

17、 扩张之路:从哈佛到全球,从图片到新闻和应用

FB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两个维度:用户群 和 产品服务,二者交错进行。这是一条严谨、有序、可控的路径。扎克伯格和伙伴们小心翼翼地控制网站的扩展速度和用户体验质量。

(1)受众人群从哈佛,扩展到常青藤,到各大高校,再到高中生,到专业人群,再到全体民众均可注册......

从哈佛到哥伦比亚大学,到斯坦福,再扩展到所有常青藤院校,这个步骤主要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很多人都是高中同学。 这样做的好处是,除了迅速把各个学校内的同学朋友圈建立起来,还可以把各个学校之间的朋友圈,迅速建立起来。

天才的主意!

(2)产品从最初的社交档案,扩展到图片分享,到新闻信息,通讯录导入好友,以及应用聚合平台,多语种版本及翻译体系,广告和视频...... 如今,FB已经无所不包,真正成为古狗的头号劲敌!

18、 想收购FB?门都没有!

随着业务的迅速扩张,Facebook日益招蜂引蝶起来,维亚康姆、新闻集团、古狗和雅虎,都纷纷伸出橄榄枝,希望收购FB。

维亚康姆对FB穷追不舍,在15亿美金诱人报价面前,小扎松动了,最后却因为付款条件分歧,谈崩了。

由于现金短缺,FB又从Greylock等机构以投前5亿美金价格,融了2750万美金,这是公司的B轮融资。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在业务发展和并购谈判中,更加从容了。

接下来,雅虎又提出新的收购意向,报价区区10亿美金,因为FB用户增长一度停滞,急于套现的ACCEL想迫使小扎就范。不料,雅虎季报业绩下滑,惹怒了华尔街,彻底葬送了交易,小扎终于得救了! 从此,FB走上了自我生存的不归路。

19、 “每一家伟大的公司,都经历过一两次蜕变。”

扎克伯格希望成为下一个微软,打造软件开发平台,其本质是应用聚合分发平台。 研究了早期图片分享的成功精髓,产品经理们确定了app store的几条核心原则:

1)FB绝对不与app争利!

2)绝对开放,谁都可以进入;

3)对开发者绝对免费。

这几条原则,得到了100%的贯彻和执行。激动人心的F8开发者大会之后,诸多应用突然窜红,几乎撑爆了服务器。一款叫做“开心农场”的游戏,得到了如此之多的热捧。

但,这也带来了用户体验和隐私等很多负面问题,小扎的态度是:产品和服务先跑起来再说!

20、 微软及李嘉诚,都是科技公司的好朋友

FACEBOOK早期,最大一笔收入来自微软的广告业务,数千万到上亿美金不等。少年老成的扎克伯格,在协议中约定仅限于美国国内。随着FB国际化,FB的广告前景如此诱人,越来越多的巨头加入争夺战争,最具声望的是微软和古狗。

FB高管们在微软和古狗之间,玩起游戏,微软志在必得,因此不光包揽了海外广告,还要给FB投入2.4亿美金巨资!

微软给FB的估值是150亿美元,公司不久之前才以5亿美金融了不到3000万美金,短短时间估值竟然涨了这么多倍,而且微软没有附加真正的优先权和特权,李嘉诚跟投了6000万美金。这是公司的C轮融资。这个估值震惊了整个金融界,《华尔街日报》不客气地联想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洛杉矶时报》称其为“骇人听闻”,业内人物则认为这个估值“极其荒谬”。

微软对FB的注资新闻在2007年10月底发布,这个时点十分奇妙,因为很快资本市场就迎来2008年金融危机,这是战后以来最艰难的经济衰退,波及全球。然后,经济危机的来领,并没有扑灭投资人的热情,李嘉诚在几个月后,再度追加6000万美金投资,德国人Samwer Bothers跟投了1500万美金,算是C+轮融资。 连同此前的金额,FB在C轮一共融了3.75亿美金。

这次融资速度之快,出乎FACEBOOK的想象。扎克伯格非常钦佩Peter Thiel惊人的洞察力,Peter此前在公司接洽微软时,敦促扎克伯格:“现在正是融资的好时机,让我们他妈的大干一票!”

微软不光投资FB,早年在乔布斯回归之后,他们之前还投资过苹果。获得巨资的Apple由此活得了新生。 微软和李嘉诚,真是独角兽的好朋友!

高估值也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随后发生的“灯塔事件”,给公司带来严峻挑战,而公司的广告收入还在摸索中,FB烧钱非常快,很需要新钱。因为通常每次新的融资,估值要比上一轮价格要,往往还要高出很多。FB的150亿美金估值,让众多投资人对其望而却步。管理层开始意识到之前过高的估值,是个错误。

21、 “灯塔”项目无异于自杀,COO Sandberg加盟并推动广告营收

在尝试广告收入的过程中,工程师们自作主张、仓促上马的“灯塔”,差点毁灭了FACEBOOK。“灯塔”的本质相当于国内“X程”的捆绑销售,绑架了用户的隐私和选择权。(其实,流氓捆绑不光发生在天朝互联网界,美国科技界也一样流氓。譬如,微软用这个招数,把IE浏览器强行推给用户,让牛逼哄哄的Netscape浏览器化为乌有,和Netscape的创始人Marc Andreessen结下梁子。)

ACCEL的董事Jim终于发飙,他和扎克伯格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公司开除了一位高管(范·纳塔),建议小扎给自己找个COO,要求是一位通晓广告业务之复杂性的顶级人物。在艰苦的努力和DD之后,古狗的广告业务大将谢丽·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入局。

由于太烧钱,小扎终于不再抵制广告业务,但给广告划定了一些原则。Sandberg加盟后,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扎克伯格借机在海外周游列国1个月,放手给Sandberg去干。

在Sheryl Sandberg的推动下,FB广告收入激增,财源滚滚!

22、 扎克伯格的三次危机

引进资本方之后,公司治理提上了议事日程。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此后扎克伯格在公司内部,先后遇到三次重大危机,都对他的领导力和意志,提出严峻考验。

第一次是A轮融资之后。企业融资之后,往往是风险最高的时候,一下子拿到那么多资金,公司就会膨胀或出现混乱。FACEBOOK也不例外。公司融来的1270万美金,在短短半年内,就花掉将近一半,一直找不到好的收入模式。

在这种情形下,总裁Parker却不顾大局,生活和工作依旧胡来乱搞,还不停地玩失踪,公司局面逐渐混乱起来。扎克伯格和伙伴们对Parker也很不满,却没什么招儿。很逗的是, Parker自己毫不隐晦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就是有些“心不在焉”!麻烦终于降临,有一次

前文说过,Parker的丑闻激怒了投资人ACCEL。ACCEL老大Jim要求开除Parker,Parker跑到扎克伯格那里,咆哮了半天! 小扎表现出领导力和意志力,他和伙伴们让Parker走人,但给了他一个不菲的离职降落伞。

第二次危机是在图片功能上线后的半年。公司业务飞跃,引起了众多战略投资人的并购兴趣。从2005年底到2006年夏天的整个半年,小扎游走在潜在收购者之间,态度百般暧昧。 这引起员工们的恐慌,他们完全不知道CEO还想不想继续干下去,公司该往哪里走,是否有必要继续为FACEBOOK卖命。

接下来更要命的事情出现了,FACEBOOK在2006年5月推出新的服务,从学生人群扩张到职业人群(成年人),此事本来就充满争议,但反响一般,这个挫折严重损害了小扎和科勒在公司内部和董事面前的威信。公司士气一片低落!

在此前后,越来越多的外部高管也空降公司。围绕着这些事情,公司内部的政治斗争或明或暗起来。高管们私下相互讨论:是否应该更换一个新的CEO?公司陷入低谷。 董事会上,科勒甚至盘问新来的B轮投资人,是否后悔投资FACEBOOK。

这个危机,直到2006年夏秋之交才得到改善,信用卡广告业务获得学生的极大响应,微软给公司带来2000多万美元的收入,并承诺2007年进一步投入1亿美元的广告费用。 财政状况的迅速改善,暂时缓解了小扎的压力。

第三次危机是接下来的关于出售公司和产品战略的决策过程中。公司收入的改善,引起更多收购者的兴趣,纷纷提出报价,都在10亿美金以上。ACCEL希望卖掉公司,落袋为安。进军职业人群的失败,让公司在决策时变得格外小心翼翼。

在和潜在收购方拉锯过程中,公司的业务并未停止,小扎尝试一次新的冒险:把服务开放给所有成年人。公司的“灵魂人物”、军师科勒,也开始和小扎唱反调,他和ACCEL的Jim一样担心,公司此前在职场人群市场的失败,经验总结的并不充分,由此他们对一下子扎入“全体公众”这个市场,充满了恐惧。

如果公司成功出售,小扎将被迫给他人打工,或者干脆出局,这事小扎不愿意的。 投资人和扎克伯格的矛盾,日益尖锐!

小扎决心孤注一掷。首先,他推出了“动态新闻”功能,于2006年9月初正式上线,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因为会暴露学生们的隐私。小扎对学生进行了道歉,安抚他们,并适当增加了隐私保护功能,虽然还是不大爽,学生们也只能去适应网站的改版。小扎从中学到了“先干再道歉”的流氓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接下来,小扎决定发起总攻,全力向全体公众推出服务。为此,他做了两个动作,一是暂时隔离学生和新入的人群,采取一定的隐私保护; 而是同时上线通讯录导入功能。

2006年9月26号,网站正式对全体公众开放了注册。公众对FACEBOOK的反响如此之热烈,在几天之内,网站的人群数量,迅速从小百万级,攀升到1000万大关!

这个时候,小扎已经很清楚,他赢了!

经历三次严峻考验,小扎终于变得成熟,与之前脚踏两只船(Wirehog和FACEBOOK)的那段日子大相径庭,扎克伯格对FACEBOOK充满了信心。在董事会上,他也变得更加自信、坚定,一言九鼎,而这时他不过是个22岁的娃儿!

23、 建立收入模式,曲终人散,伙伴离去

“灯塔”项目给了FACEBOOK当头棒喝。 董事会决定必须要找个来监管网站的用户运营,在不打扰用户太多的前提下,今早实现大规模收入变现。

作为结果,古狗之前的广告业务大将Sheryl Sandberg成为FB的COO。 Sheryl Sandberg的空降,加剧了FACEBOOK高管之间原本就有的紧张关系,小扎的合伙人们纷纷离去,小扎终于全权在握,不用再看其他伙伴的脸色,可以大胆推动广告变现。

只是,FB的广告逻辑,和古狗截然不同! 古狗是猜测用户的需求,然后推送广告,以满足用户的需求。FB是用户自己在生产广告需求,或者用户者自己的内容本身就是广告!

24、 最难的事情,是建班子!

一切都是人性使然,中外人性差不多。团队建立,再分崩离析,是兵家常事。

言归正传。 FACEBOOK的班子,最早是小扎、格林和Saverin。 格林因为父亲压力,先退出,然后Moscovitz补充进来。 小扎、Moscovitz和Saverin三人是FACEBOOK公司注册时,三个持股的合伙人,三人分别负责产品和业务收入。

随着休斯、德安杰罗、帕克的加入,公司日益兴旺。帕克经验丰富,street smart,加入后成为总裁和公司代言人,极大地开拓了团队的视野和网络,并且帮助公司顺利实现关键的天使和A轮两次融资。但是萨维林对创业不是很感冒,在业务上也和团队有分歧,渐行渐远。

融资后,科勒(战略)、霍德(HR)和Sheryl Sandberg(COO)等职业经理人的加入,进一步塑造和提升了FACEBOOK的组织、文化、和执行力。

中国人创业,也是一样的路子,首先是建班子!

“建班子 —> 定战略 —>带队伍”这个方法论和实践,不是联想独有的(虽然是柳传志先生独创的),而是中共建党建军整个历程的真实写照。

(1)遵义会议是建班子。中共之前的班子,缺陷很大,从1920年到1935年,一共十五年,革命大业没干成。 长征后的班子,尤其到了延安后确定下来的班子,才是真正的班子,也花了近乎15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革命战略。红军跑到陕北后,毛先生先后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几篇文章,从而建立了一整套战略纲领,后来的确按照他的设想在执行。

(3)整风运动是带队伍! 带队伍的意思就是文化建设,统一思想,塑造执行力。

25、 教父Marc Andreessen及其他顾问

A16Z的老板Marc Andreessen是个顶级牛人。他是科勒和Peter Thiel介绍给扎克伯格的,监护和指导扎克伯格的成长。他曾是Netscape创始人,个性坚强,经验丰富,扎克伯格对其言听计从。

Marc最初只是董事会聘请的顾问。在小扎的合伙人们离开后,Marc接替他们成为董事,即便他刚刚投资了FB的死敌TWITTER,小扎也仍然保留其董事资格,他简直就是小扎的教父。

Marc Andreessen

FACEBOOK的顾问里面,还有几位如雷贯耳的名字:Reid Hoffman, Mark

Pincus,Ron Conway,Don Graham等人。

Reid Hoffman,是硅谷真正发掘FACEBOOK的第一人。他是FACEBOOK团队移师硅谷后,新任总裁Parker的老朋友。也是Friendster和Linkedin的创始人。他不仅自己给公司投了钱,而且将公司介绍给Peter Thiel,成就了FB的天使融资。Mark Pincus是他在Friendster和LinkedIn的拍档,后来自己搞了http://Tribe.net,是以兴趣部落为主题的另一个SNS网站,他也是FB的天使投资人。

Ron Conway是硅谷著名的投资人,Google和Facebook都是他的作品。关于他投资Facebook的细节,目前没有公开的资料可供查询(欢迎举报),我推测大约是在2004年,Ron是硅谷拥有极高人脉资源的天使投资人,他是FACEBOOK总裁Parker的好朋友,在天使和A轮融资中,给了切中要害的建议。

Don Graham是扎克伯格的忘年交。他本来是要投资FB的,条件都谈好了,等待交割过程中被小扎放了鸽子,让ACCEL以更高的价格得手。扎克伯格的情商极高,他带着哭腔给Don 打电话,解释了前因后果,“咨询”Don是否应该拿ACCEL的钱。Don表现了高姿态,并且被小扎的诚实所打动,因此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做小扎的顾问,好好调教这个boy。

小扎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极强。为了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CEO,他肯求并得到Don Graham的允许,跟着Graham全天候地跑了将近一周,看看一个CEO做什么、怎么做。

26、 Peter Thiel 与Jim Breyer

FB这本书,除了里面一些有趣的故事,值得好好研究的是两个人,天使投资人Peter Thiel,和 A轮投资人ACCEL的老大Jim Breyer。截止2009年,公司已经非常牛逼的时候,这两个投资者个人分别持有FB的6%和1%(ACCEL另外还持有11%)。

两人对待公司的态度却完全不同:Jim Breyer认为公司前途远大,价值无与伦比; Peter Thiel觉得公司生死未卜,有可能成为巨大的怪兽,也可能随时挂掉!

事实上,两人的态度始终不同。Jim Breyer虽然看好公司,却一直寻找中途退出的机会,是董事会里的强硬派。Peter Thiel虽然对公司前途判断不清,在对待小扎和公司方面,却温和多了。

Jim是公司最为重要的外部董事,不仅仅他的ACCEL PARTNERS是公司的最大投资人,他个人也是公司的直接投资者和持股人。ACCEL投资FB的时候,给了1亿美金高价,小扎却要求Jim亲自担任公司董事(而不是那位发掘FB项目的Kevin Efrusy)。

Jim斟酌再三,答应担任公司董事,但他开出一个附加条件:他个人也参与本轮融资,投资100万美金。扎克伯格爽快地答应了!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扎克伯格最幸运的地方之一,在于他很早就建立了水平极高的董事会(Peter Thiel、Jim Breyer)以及顾问班子(Reid Hoffman,Marc Andreessen, Ron Conway,Don Graham, Mark Pincus等人)。

我过去的经验是,越是水平极高的董事会,辩论就会越激烈! 那些“你好我好”的董事会,注定无法驾驭和成就一家优秀的公司,更遑论打造顶级企业!这一点,请创业者们深思。

ACCEL PARTNERS老大Jim Breyer亲任董事,是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幸事,他在产品战略、收入模式、团队建设、文化塑造等各方面的标准,都非常之高;他在董事会常常发起讨论、倡导思辨,是FB最具建设性的一个外部董事。如果你们乐意拥有类似的董事,欢迎来找名川资本王求乐。

人无完人。Peter Thiel在FB的早期,没给扎克伯格什么真知灼见。据本书英文版的描述,他给小扎唯一一次建议就是不要迷信任何人。原书写道:The $4.9 million valuation was lower than others that had been dangled in front of Zuckerberg, but he was pleased to have found an investor who seemed to believe in giving the entrepreneur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Thiel told Zuckerberg "just dont fuck it up," which the CEO now says was pretty much the only advice he got from Thiel in the companys early years 。

这段话非常凶猛,但中文版翻译的不准确,还遗漏了很多重要信息。也就是说,其实Peter给的490万美金估值,比其他人给的估值略低,但是扎克伯格还是决定拿Peter的钱。

我估计小扎可能是为了示好,把原因告诉了Peter:我扎克伯格看中的是你的怀疑精神,这能帮到我们小字辈创业成长。

然后,Peter Thiel给小扎的回话,就一句:“这都他妈的是屁话!” 这句浑话,小扎深刻记在心里,让他悟到不要迷信任何人。

作为FB的股东和董事Peter Thiel ,诋毁对手TWITTER是个“140字节”的玩意儿,这是不光彩的。国内有的人,用此话来打击新浪微博,这完全是大错特错! FB在和TWITTER战斗中,还真的吃力。若不是TWITTER团队分裂、出走和股东矛盾,结局可能还真不好说。

但是说实话,我真不喜欢FB,觉得好土,我难以理解我的海外同学们那么痴迷。我更喜欢Twitter!我猜,这是中国用户的共性,因此虽然陈一舟先生的投资事业做的风生水起,但“人人网”终究没能辉煌下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万个冷知识 » 名川资本王求乐:Facebook诞生与成长趣事 ----《Facebook效应》读书笔记(全)(王柏川70万投资)
分享到: 更多 (0)

百万个冷知识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